返回

芙蓉女兒诔(第七十八回)

首頁
    永建太平之國”,十四回出殡的銘旌上也大書“封天供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等字樣,表面上彷佛都是歌頌升平,放在具體事件、環境中恰恰又成了絕妙的嘲諷。

    2.蓉桂競芳之月——指農曆八月。

    3.冰鲛之谷——傳說鲛人居南海中,如魚,滴淚成珠,善機織,所織之绡明潔如冰,暑天令人涼快,以此命名。

    縠,有皺紋的紗。

    “冰鲛縠”、“沁芳泉”、“楓露茶”都見于小說情節之中。

    4.白帝——五行之說:古人以百物配五行(金、木、水、火、土)。

    如春天屬木,其味為酸,其色為青,司時之神就叫青帝;秋天屬金,其味為辛,其色為白,司時之神就叫白帝,等等。

    故下文有“金天屬節,白帝司時”等語。

    5.曩——從前,以往。

    6.“其為質”四句——仿效唐代詩人杜牧《李長吉歌詩叙》中語:“雲煙綿聯,不足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

    7.媖娴——女子美好叫媖。

    娴,文雅。

    8.鸠鸩、鷹鸷——诔文用了許多《楚辭》裡的詞語,大半都寄托着作者的愛憎。

    如“鷹鸷”用《離騷》的“鸷鳥(猛禽,鷹屬)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圓)之能周(相合)兮,夫孰(怎能)異道而相安?”原為屈原表達與楚國貴族抗争的不屈精神。

    與此相反,“鸠鸩”之類惡鳥就表示那股黑暗勢力,因為鸠多鳴,像人話多而不實;鸩傳說羽毒,能殺人。

    其它如作為香花的“茞蘭”、“蘅杜”,作為惡草的“薋葹”,也表示這兩種力量的對立。

    “顑颔”則表示屈原受到壓抑而憔悴,“诼謠”則表示黑暗勢力搞陰謀詭計。

    又如一些講車仗儀衛的用語,像“玉虬”、“瑤象”和“豐隆”、“望舒”等,也都是美好的事物和明潔正道的神祇,用來表現屈原“志潔行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曹雪芹在此用以表現自己對叛逆的女仆與惡濁勢力進行抗争的同情,同時又借此寄托着自己對當時現實黑暗政治的不滿。

    9.罦罬(音夫拙)——捕鳥的網,這裡是被網捕獲的意思。

    10.臭——氣味,這裡指香氣。

    11.芟蒩——芟,割草,引申為除去。

    蒩,可編席的草。

    脂本作“鉏”,即“鋤”,是。

    12.蠱虿——傳說把許多毒蟲放在一起,使互相咬殺,最後剩下不死的叫蠱,以為可用來毒害人。

    虿是古書中說的蠍子一類毒蟲。

    這裡是陰謀害人的意思。

    13.膏肓——心以下橫膈膜以上的部分。

    古人以為病進入這個部位就無法醫治。

    見《左傳·成公十年》。

    14.顑颔(音喊旱)——臉色幹枯起皺紋。

    “顑”一讀“坎”。

    15.幽沉——指隐藏在内心深處的怨恨。

    16.罔屈——冤屈。

    不直叫罔。

    17.長沙——賈誼是西漢文帝時著名政治家,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地方王侯權勢,年紀很輕就擔任朝廷裡的重要職務,後來受到權貴排斥,被貶逐為長沙王太傅(輔佐官),三十四歲就郁郁而死。

    後人常稱他賈長沙。

    18.直烈遭危,巾帼慘于羽野——古代神話:禹的父親鲧沒有天帝的命令就擅自拿息壤(一種可以生長不息的神土,能堵塞洪水)治洪水,天帝就叫祝融将他殺死在羽山的荒野(據《山海經·海内經》)。

    屈原在《離騷》中說“鲧婞(音幸,倔強)直以亡身兮”,大膽肯定了鲧的耿介正直。

    “直烈”正是用了屈原的話。

    也正因為鲧是男子,所以诔文引來與芙蓉女兒相比,以反襯“巾帼”遭遇之慘甚于男子,與上一句引賈誼同。

    小說的續補者傳統觀念很深,像曆來絕大多數封建士大夫一樣,把竊神土救洪災的鲧和頭觸不周山的共工這一類具有神話性、反抗性的人物看作壞人,将原稿這一句改為“貞烈遭危,巾帼慘于雁塞”(程高本),換成王昭君出塞和親事。

    這一改不僅有礙文理,且在思想性上大大削弱了原稿中的反抗精神。

    19.洲迷聚窟——古代傳說: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大樹,香聞數百裡,叫做返魂樹,煎汁制丸叫做振靈丸,或名卻死香,能起死回生。

    迷,迷失方向,不知去路。

    20.海失靈槎——傳說東海中蓬萊仙島上有不死之藥,秦代有個徐福帶了許多童男女入海尋找,一去就沒有回來。

    槎,筏子,借作船義。

    又海上有浮靈槎泛天河事,參見前《賦得紅梅花》詩注。

    這裡捏合而用之。

    21.鏡分鸾影,愁開麝月之奁——傳說:罽(音記)賓(漢代西域國名)王捉到鸾鳥一隻,很喜愛,但養了三年它都不肯叫。

    他聽說鳥見了同類才鳴,就挂一面鏡子讓它照。

    鸾見影,悲鳴沖天,一奮而死。

    後多稱鏡為鸾鏡。

    見《異苑》。

    又兼用南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亂離中分别,各執破鏡之半,後得以重逢團圓事。

    見《古今詩話》。

    麝月,巧用丫頭名,諧“射月”,同時指鏡。

    奁,女子盛梳妝用品的盒子。

    22.梳化龍飛,袁折檀雲之齒——《晉書·陶侃傳》記陶侃懸梭于壁,化龍飛去。

    這裡可能是曹雪芹為切合晴雯、寶玉的情事而改梭為梳的。

    檀雲,丫頭名,也是巧用。

    檀雲之齒,檀木梳的齒。

    麝月檀雲,一奁一梳,皆物是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