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溫畫《紅樓夢》評析
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精印出版了清代孫溫所繪的《紅樓夢》套畫,書名定為《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這是一冊非常有審美價值的畫冊。
據收藏此畫的旅順博物館現館長劉廣堂先生根據畫上題署考出,孫溫是豐潤人,字潤齋,号浭陽居士,其齋号為白雲山館、沁香吟館,生于嘉慶二十三年,即1818年,經曆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等好幾個朝代,卒年不詳,也許他一直到宣統被迫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才謝世。
他畫這套畫,大約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開始醞釀、着手,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才大體竣工,前後有三十六年之久,而其中大多數畫幅完成于1884年至1891年這七年之間,也就是說,這位畫師差不多從五十歲起一直到八十五歲,似乎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畫的創作中,比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删五次”創作《紅樓夢》耗費的心血還多三四倍。
周汝昌先生為此次出版的畫冊題詩238首,在《題畫詩後記》中,他扼要地發表了幾點我以為是非常重要的看法,一是指出像這樣篇幅浩蕩、尺幅闊大、精心彩繪的《紅樓夢》套畫,是以往改琦等的單線勾勒、作為坊間出書的“繡像”那樣的《紅樓夢》畫所難望項背的;二是往時豐潤多畫坊,畫師高手輩出,其中丁、曹、鄭、葉四氏最為著名;三是孫溫雖目前還找不到相關資料,但當年曹雪芹的祖輩曹铨在豐潤創繪素齋畫坊,後從豐潤遷往關外鐵嶺,孫溫的字、号都說明他是豐潤當地人(浭陽是豐潤别稱),他的齋名白雲山館,顯然是取意于豐潤白雲嶺,那裡恰是曹氏上世釀酒作坊所在,而又把其齋名叫作沁香吟館,“沁香”顯然由《紅樓夢》裡“沁芳”演化而成,蛛絲馬迹,表明孫溫與曹氏有密切關系,或為至親,或為世誼,殊可注意;四是細觀這套圖畫,可以發現雖然是依據“程甲本”的一百二十回情節來畫,但孫溫畫到八十回後便興味減退,除了少數幾幅,後四十回都是另一位孫姓畫師,名允谟、字小洲的手筆,那時還沒有論家指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手筆而系高鹗所續,他怎麼會産生那樣的感覺?五是指出孫溫的畫風有宮廷畫的趣味,而曹雪芹伯祖曹宣(後改名曹荃)正是康熙南巡圖的監畫官,令人有有薪火相傳的聯想;六是指出孫溫絕非刻闆地“繡像”,而是根據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與情感,某一回可畫作兩幅甚至更多,又常将某兩回并為一幅處理,一幅畫内又可以有多個相關相接的“景點”讓觀者有“進展”、“過程”之感;七是一百零三回至一百零八回涉及抄家、敗落、複職等内容不畫,發人深思;八是畫甯國府兩見“叢綠堂”,此名不見于現存的《紅樓夢》文字,畫家是否另有所本?
孫溫套畫的印本面世,使一般讀者也得以欣賞到,作家出版社實在是做了一件好事。
孫溫作畫的那些年代,似乎還沒有“連環畫”這樣的品種稱謂,但在同一幅或一套畫裡,連續性地畫出一個或多個人物的活動,構成環環相聯的情節演進效果,在我們國家可以說是古已有之,無名畫家在敦煌壁畫裡,以及五代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