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紅樓夢》原本是多少回?

首頁
    我寫下來的這個(作為标題的)問題,早經回答過了,可是卻實有重新回答的必要。

    忽然想起重新回答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完全是由于一位青年同志的提端引緒。

    在他的懷疑和啟示之下,我才悟到“不成問題”的還大有問題。

    新的思路,一經探研,很快便得到了新的答案。

    《紅樓夢》當然不是象程、高所搞成的僞“全璧”那樣,是“一百二十回”;但也不是象脂硯齋批語字面上所稱的“百回”或“百十回”。

     《紅樓夢》,按照曹雪芹的原著,本來應當是一百零八回的書文。

     真是這樣嗎?論據何在? 且聽我從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我們的解答。

     《紅樓夢》原本的回數問題,在乾、嘉之際就傳聞異詞了。

    例如,“已酉本”舒序中就提到《紅樓夢》章回是“秦關百二”之數(對于這句話畢竟應如何确解?我至今不敢下斷語)。

    那還是乾隆五十四年的事。

    又如,後來裕瑞作《棗窗閑筆》,說什麼:“《紅樓夢》一書,曹雪芹雖有志于作百二十回,書未告成即逝矣。

    ”你看,這是乾隆三十六年生人、其“前輩姻戚有與之(雪芹)交好者”的宗室裕瑞講的,該信得過吧?——可不然,這位先生騙人不負責任的話多着呢!我在新、舊版《紅樓夢新證》裡都粗舉過一些例子,足見一斑。

    據他講,曹雪芹“有志于”作一百二十回,作到“九十回”就“逝矣”了。

    要信了他這種胡言亂語,就被他騙苦了[注]。

     再有呢?當然就不能不舉程偉元了,他說:“既有百二十卷之目,豈無全璧?”這種話,往好裡說,可以解釋為當時确曾有一種傳聞,認為芹書還有“四十回”,并且有人“見”過目錄雲雲,于是程、高二人正是鑽了這個傳聞的空子;往壞裡說,多半就是程、高造的謠,先把假回目散布開去,為給僞續造輿論作“根據”。

     所以,所有這些,絲毫也不能證明芹書原著是一百二十回,換言之:僞的才是一百二十回,真的本來不是一百二十回。

     交代過了這些,可以更清爽地看待脂硯齋的話,免卻許多糾纏,——因為正是裕瑞這等人也自稱“見”過脂批本的呢! 在《戚序本》第二回,回前總批說: “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兩大筆以冒之,……” 《庚辰本》第二十五回,近回尾處一條眉批雲: “通靈玉除邪,全部百回,隻此一見,……” 隻消這兩條,可說“大局已定”,——《紅樓夢》原本主體是一百回書文。

     可是批者又說過“後之三十回”的話,例如不止一本都有的第二十一回回前總批說: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之三十回,猶不見此之妙。

    ……”(“三十回”或作“卅回”) 特别提出“後之三十回”,沒有第二種解釋,大家都認為“後”是對“前八十回”的傳世本而言的,那末八十加三十,應共得一百一十回。

    有研究者早就如此指出了的。

    但是這畢竟對不對? 直到《蒙府本》發現,我們這才找到了參證,在第三回回末,有一條側批: “後百十回黛玉之淚,總不能出此二語。

    ” 這就把裕瑞胡說的什麼“雪芹于後四十回雖久蓄志全成,甫立綱領,尚未行文,時不待人矣”等鬼話,徹底戳穿了(請參看《紅樓夢新證》第一零一四頁)。

    也有同志認為:此側批既在第三回出現,而有“後百十回”之言,則全書應為一百一十三回(并另有其他考證)。

    關于這,我暫不枝蔓,可請大家研究讨論。

    又有同志說:“百十回”者也隻是一種泛言概稱而已,未可執以為“精密數字”。

    說得也有理。

    但是,無論如何,這句話的出現,畢竟證明了“百回之大文”“全部百回”是約舉成數,實際上并不是一百回整數的。

    這就重要得很了。

     上述的這個“大局”定了之後,就可以回過頭來對八十回原書深入研究,以求解決全部回數問題了。

     曹雪芹于開卷不久就大筆特書: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這兩句詩恐怕有三、四層寓意,閑閑領起、遙遙照映全部後文。

    曹雪芹在結構設計上,是以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之間為“分水嶺”,前半後半,正好是“盛”“衰”兩大部分,全書一寫到“除夕祭宗祠”“元宵開夜宴”,就已達“盛限”。

    往下看,從五十五回起,迥然另一副筆墨了。

    這一點,《紅樓夢新證》中曾初步提出過(請參看八九五頁第二行以次、九八七頁第三行至第四行等處)。

     此—看法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