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現名通縣,大約是因後來行政區劃隻有市、縣,而将州、府廢掉。
但老習慣還喜歡稱州,比如趙州早亦改名“趙縣”,可是沒一個人說什麼“趙縣石橋”,隻說“趙州石橋魯班修”。
再者,“州”字也難盡付禁條,“杭州”、“蘇州”、“泉州”、“廣州”……叫得蠻響。
此豈字的幸運乎?亦曆史的韌性也。
我與通州緣分不深。
京津往返之路經此地,那不能算數。
真“到”那兒,迄今實隻兩次。
一次是“文革”中一大群“黑分子”到通州永樂店去勞動。
記得好像是秋天,高爽宜人,做的當然都是莊稼活兒。
因那是“集訓”,每日兩次“整隊”聽訓。
一次“工頭”喊了“立正”口令,而總編級的原領導樓公适夷,還“八字步”撇腳而立,被那頭頭着實地怒斥了一頓。
說實話“書生故習”極不易改造——就在那日月裡我還是忘不了“考證”的功夫。
這回倒與《紅樓》不相幹。
我是對“永樂店”發生了“興趣”。
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明成祖永樂年間在這兒住過一次“小店兒”不成?
我想,這怕是漢字語音在民間的音訛。
記得古代最大的幾個沼澤之地,在南如雲夢,在北即有雍奴。
雍——永之變,不待多講;“奴”是nu音,n與l的互轉音訛,例不勝舉(如蜀語奶奶說成lailai,天津話“嫩”說作len……)。
此理即明,則古名“雍奴澱”第二字初變為lu,lu的輕讀就是le(樂)了。
故“永樂店”者,古名雍奴澱之遺音也。
這在“勞動改造”中過過“考證”瘾,自然沒法找書本寫論文。
至今是否難以自信自“定”。
但“澱”之變“店”,自信不錯。
北方的許多“店”,實皆“澱”也。
澱乃淺水,世代一久,即為枯涸,淤為平川,民不複知,乃寫作“店”耳。
如大師顧亭林,作《京東考古錄》,謂昌平之“夏店”,即古之夏謙澤,此說極是。
但他竟不悟那個“店”是“澱”的“記音”。
此亦鴻儒碩學的一個小小的遺漏。
在另文中,我叙及1962年通州發掘曹家大墳之事,惜未趕上車,故無“考證”可寫,至今抱憾。
如今隻好單講1992——整整三十年後的事了。
1992年的7月31日晚間,忽接市文物局的電話,邀我次日上午到通州張家灣去看一件新發現的有關曹雪芹的石頭,開會鑒定一下,将派車到門同往。
我聽了心中欣喜,對此佳訊感到興奮,期望一個巨大的發現,打破多年來的沉寂局面。
次晨,果然車臨舍門,我非常感謝他們的盛情與提供的方便。
到達後,進一平房大間屋子,很簡樸的,靠山牆一面擺一列桌作主席台,列坐的是區鎮領導和紅樓夢研究所所長等人。
正中一大排拼桌,兩側列坐到會專家及石頭發現者。
靠牆坐的還有不少人,包括新聞界記者等位。
擡頭看時,山牆上貼有黃紙大字,寫着“曹雪芹墓碑鑒定會”的字樣。
主持者到會後,先讓大家觀看這塊寶物——名為“墓碑”者。
人們圍上來。
隻見地上橫卧一條通常叫做“條石”的粗石頭。
正面刻的是“曹公諱NFDA2墓”五個字,左下角二字看上去像“王幹”,解釋者說是“壬午”,紀年幹支也。
那字極闆硬僵死,活像火柴棍兒擺的。
沒有筆路鋒芒轉折,一般粗細。
看了實物,歸座讨論。
我記得,我左側是于傑,對面為趙迅,略偏對的是秦公。
秦公旁是位趙先生,已忘其名(其實以上所紀姓名也是會後詢問明确的)。
最遠角上是發現人李氏兄弟。
發現者做了長篇大論的報告——發現詳情細節,還有打印的書面。
還有分發的地圖,兩份“證明書”。
發言開始了。
第一炮是秦公。
我與他隻見過一面,并不熟識。
他說:這件東西很可疑,理由有三:一是品質不合,這不是刻墓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