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思路與想法

首頁
    ,并不由此而生悔。

    這道理是清白無誤的。

     知愧,不悔,無“矛盾”可言。

    知愧是為了鼓舞自己不斷努力,使可愧者逐減,也為了與那處心積慮擠抑于我的比賽“本錢”。

    不悔,是為了增強勇氣與體魄,以便抵擋那些與日俱增的明槍暗钺,承當傷害。

    兩者都是積極的。

    友人說我“競技狀态”總是良好。

     但近來,不時傳來各地友好的關切的聲音,有的說:“讀過某刊,時有與您毫無幹涉的事,也會賊賊咕咕地捅一刀。

    ”表示慨歎。

    有的說:“請多珍重,一些不入耳的話,不必多往心裡去。

    ”我着實感動,感激他們的不敢明言多言而又不忍不言的苦心密意。

    我拿什麼來報答這些善良的心田呢? 可憐,沒有别的,還隻是四個平常的字:知愧,不悔。

     魯迅先生當年也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世界是大家的,不是誰一個獨占獨霸的,我也要來逛逛——“潇灑”一回,咱有這權利。

     我們中華漢字奧妙無窮,悔是“每”加上“心”。

    每加“日”為“晦”,加“雨”為“黴”,這都讓人不起快感好感。

    那麼,悔的心情應是黯然低沉的了。

    但是,每加“文”為“敏”,加“NFDB7”為“毓”,卻是吉祥繁茂的境界。

    每加“木”為“梅”,加“水”為“海”,那就更是不黯淡不低沉。

    我是決意不悔的,但萬一有朝一日被逼得非寫“悔書”不可時,那個“豎心”裡也會隐藏着木和水,隻覺寒香挺秀,浩蕩汪洋,還是光明磊落。

    紅學的本來境界,即是如此。

    是以悔與不悔,總歸是如木長春,似水常流,不枯不涸,因為真紅學是永恒的生命、無盡的時空。

     詩曰: 問餘何悔悔如何,未比知慚抱愧多。

     暗箭明槍能事盡,毫鋒硯影未消磨。

     甲戌深秋,寫訖于燕都東臯。

    是年 為甲戌本之240周年,雪芹誕生之 270周年、逝世之230周年。

     著書立說,其事最難,也原是一種大膽妄為、不自揣量的蠢事。

    有一學者,因我在《紅樓夢新證》增訂本中批評了他,于是在各種會上說我那書“每一頁都有錯誤”。

    這也許是事實吧。

    因我自幼失學,九歲上小學開蒙的洋課本已是“人刀尺,馬牛羊”了,《五經》《四書》,概乎未聞。

    長大了讀燕京大學的西語系,系裡是歐美教師,終日洋文不離口。

    此時撰《新證》,“每一頁都有錯誤”,也不足為奇。

     若在我自己看來,那書中有三處大錯—— 一,講李煦的慘局,“……再下诏獄,辭連前總督赫壽……”,不懂“诏獄”一詞(奉旨下刑部大獄),竟斷句為“再下诏,獄辭連……”,可謂欠通。

     二,脂批過錄者将晴雯“夭風流”抄成了“一大風流”,未能覺察,誤解此乃原著佚文中的情景。

    可笑。

     三,講女詩人恽珠的《和大觀園蘭花詩》,不知此指另一部《紅樓》續書,與原著不相幹連,說了些胡亂猜度之言。

    贻笑大方。

     此為最應自責的,其他或有瑣末,均不如這三例嚴重。

     1998年出版《周汝昌紅學精品集》時,本應好好修定一次,可是我自用的一部工作本,上面記了許多記号的,借與張家口電視台李金波君,無法讨還,遂失去不少應改的機會(一是記不清,二是目已近盲……)。

    其中第一章換去了舊文,新寫的這篇因要符合全書的體例,要加人名、地名旁線,我自己已不能做,故倩人幫助代加,複不及核,印出後方知誤将“附郭縣”加了地名線(附郭縣是附設在州府城内縣署,故曰“附郭縣”);又将“金升縣為府”也改加成“金升縣”。

    還有些誤字未能校出。

    這些雖事出有因,仍是我該負責,且愧且歉。

     又如《紅樓藝術》中将金钏誤成“玉”钏;原稿中“盤礴”(用《莊子》)被改成了“磅礴”,等等。

     新出的《文采風流第一人——曹雪芹傳》,也已校出了三四十處錯字。

    均無法向讀者分送勘誤表。

    (出版家愛面子,絕無肯附印勘誤的,此老規矩,今竟難行!) 我在這兒提到這些,有何意味?——就是為了表示我這冊書也會出現類似的疏忽而病目無力細加匡救了。

    但我仍希望本書“有幸”,像那些笑柄少些再少些。

     還有一類,不能算“錯”,但也不符本意。

    例如拙文中有一處用了“夠奔”一語,印出來竟被删去了“夠”字。

    我是考究漢語文“聲律”的,用二字複詞時不能随便改成單字。

    此蓋因南方人不懂(夠奔,今在京劇中還時時可聞,曲藝亦習見也)。

     一次我用“不可得兼”,印出來改成了“不可兼得”。

    《孟子》此語,不宜亂改——若照洋語法分析:“得”是助詞,“兼”才是動詞,即“不可兼獲”,也可以講成“得”作動詞,以“兼”為“動名詞”。

    ……總之,妄改成文古語,是不宜提倡的。

     我在此默禱明祈:諸公保佑,别讓拙著總是“每一頁都有錯誤”! 詩曰: 得失雞蟲劇可憐,小人恩怨重于天。

     掃除誣謗吾知過,檢讨平生誤幾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