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國舞蹈的特點

首頁
在“中國民間歌舞”的舞蹈節目裡,任何不熟悉舞蹈藝術的人大概都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構圖的對稱性”。這在《采茶撲蝶》與《單鼓舞》《花鼓燈》中尤其顯著,左邊的人做了一種姿勢,右邊的人也必做一種相應的姿勢。舞蹈的三要素是指表情(不單是臉部的表情,是全身的表情)、節奏和構圖。中國舞蹈的表情和節奏當然各有特點,但特征最顯著的恐怕是構圖。這種構圖在舞蹈中叫做“對稱的平衡”。其實在我國各種藝術作品中,對稱性都很強調,最容易看得出來的是建築,北京的街道與宮殿,幾乎全是對稱的。不過假使全部對稱,未免死闆單調,所以要在舞台中央發生豐富的變化,這叫做“軸心論運動”,一切舞蹈都環繞着這軸心發展。軸心運動是我國一切古典舞蹈與民間舞蹈美學的基礎。

    即使是單人的舞蹈,這種對稱和軸心的情形仍舊保持着。譬如京戲中《霸王别姬》的劍舞,《天女散花》與《樊梨花》下山時的帶舞、《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舞蹈、昆曲《思凡》中小尼姑的舞蹈,舞蹈者的姿勢經常表現着對稱,手中拿的不論是劍、是綢帶、還是拂塵,在左面畫了一個圓圈,回頭在右面也得畫一個圓圈,在舞蹈者人數是奇數的舞蹈中,例如昆曲《斷橋》中的許仙,白娘娘與小青,《跑驢》中的老鄉與小夫妻,也有對稱的平衡。那個丈夫扭傷了手,後來老鄉一定扭傷腿來平衡。

    有人認為這種“對稱的平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産物,完全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我不很同意這種說法,我以為更重要的,是中國民族喜愛這種完整穩定的形式。當然,在以後舞蹈的發展中,要注重所謂“自然的平衡”(簡單的說,那是新式話劇中舞台面的平衡,而不是京戲中四個龍套、四員大将左右各站兩個的那種對稱平衡)與“矛盾論運動”,以豐富我們舞蹈的内容,使它更為多彩多姿,但我國傳統舞蹈藝術中的許多優點,絕對是可以保存而加以發展的。這部影片裡這許多優美的舞蹈,就是最好的例子。

    每一個舞蹈有它的主題,而這主題也要進行發展和變化。這和音樂的情形是很相似的。《采茶撲蝶》舞的主題是采茶與撲蝶,可是采茶有各種各樣的采法,撲蝶也有各種各樣的撲法,這些多樣性的變化就是主題的發展了。

    我曾說“獅舞”中的“舉起”動作很富有特色。在芭蕾舞裡,男人把女人舉起來,是非常重要可是非常難的動作,時間要絕對的準确,必須“舉重若輕”。有一次練習,教師叫我一位朋友把一位小姐舉起來,叫他的手拿住她的腰。這位小姐很美,但腰不大細,那位朋友偷偷對我說,“舉起已經很難了,我還有一件困難,根本不知道她的腰在什麼地方。”像“獅舞”那種“舉起”,我在外國舞蹈中還沒有見過,那顯然是不容易的。

    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