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節和魯迅的會見

首頁
    巴金風塵仆仆地從廣州返回上海,恰好上海正在傳說着最近發生的一件大事,說國民黨藍衣社特務暗殺了愛國人士楊杏佛,反動派的黑名單上的下一個暗殺對象将是魯迅,而魯迅卻不顧危險,還是去萬國殡儀館親自為楊杏佛送殓。

     巴金對魯迅是十分敬重的,十二年前他去北平考大學,因病臨時未進考場,住在北河沿一個公寓裡,陪伴他度過這半個月寂寞苦悶的生活的,就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呐喊》。

    他早就讀過魯迅的小說,但他不是一開始就讀懂了它,而是逐漸深入了解它的。

    他覺得魯迅對社會知道得多,知道得深。

    魯迅的作品不但教會他懂得寫作,而且也教會他懂得人生。

    它是他的啟蒙老師。

    他在幾年中一直沒有離開過《呐喊》,後來又讀了魯迅的另外兩本著作《徬徨》和《野草》,他更熱愛它們,還背誦了它的某些篇章。

    現在,他聽了有關魯迅的傳說,他為他耽心,更對當前社會的黑暗現實感到忿怒。

     過了一個月,即1933年8月初,生活書店出版的《文學》月刊剛剛創刊,第一期的内容有魯迅茅盾的言論,也有巴金的作品。

    刊物的主編傅東華在靠近南京路的會賓樓找了個小房間,請幾個作者聚宴,想聽聽大家對刊物的意見。

    被請的人不多,巴金到時,看見個子不高、戴着金絲邊眼鏡的主人傅東華和助手黃源已坐在那邊,等候着大家。

    旁邊還有茅盾,他對《文學》的支持是很大的,不但自己寫稿,還幫助傅東華向各方面的作者組稿。

    巴金和他雖是第一次見面,但早就在成都時知道茅盾的名字,他特别歡喜讀他翻譯和介紹的被壓迫民族的短篇小說。

    五年前他在法國,還讀過茅盾在《小說月報》發表的三部曲《蝕》,回國後才知道原來茅盾就是這個刊物的前任編輯。

    巴金把他當作前輩一樣,尊稱他為“沈先生”。

    他們兩個正說着話,看到接着來到的還有葉聖陶,他現在已是巴金所熟悉的人了,因為他在《小說月報》上經手編發過巴金的第一部小說《滅亡》,巴全回國後曾由索非介紹,見到過他,但不經常來往,雖然巴金把他當作者師。

    後來到的還有鄭振铎,是《文學》的另一挂名主編,他也是文學研究會成員。

    此外還有魯迅的弟弟周建人。

    他們都是《文學》創刊的積極支持人。

    大家正相互招呼着,忽然房間門簾一掀,一個老人進來了,巴金擡頭一看,就知道那是魯迅先生,瘦小個子,濃黑的胡髭,濃黑的橫眉,可是比在照像上看到的更加和善慈祥。

     傅東華給大家作了介紹,這次很自然的,被介紹的重點是巴金,因為許多人是相互認識的,而巴金卻與不少人是初見,他也是席中最年輕的作家。

     魯迅一到,席上便熱鬧起來。

    他說話親切,自然,幽默而有風趣。

    大家知道魯迅來上海已經六年,一直住在虹口東橫浜路景雲裡23号,剛在不久前遷居到施高塔路(即今山陰路)大陸新村9号,來到這裡要乘二十分鐘時間的電車,他精神很好,講了許多話,一點也不疲倦,誰也不曾感覺到他患有肺結核病。

    當時東北義勇軍還在我國東北與日本侵略軍浴血作戰,國難臨頭,敵忾同仇,人民是堅決支持抗日力量的。

    而國民政府連全國各界人民慰勞馬占山将軍的兩千多萬元捐款,也要貪污虛報,公布的數字隻有一百七十多萬元,所以引起各方普遍不滿。

     1月間,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立;5月中,宋慶齡、蔡元培、魯迅、楊杏佛等代表全國人民到德國駐滬領事館抗議希特勒殘害無辜,壓迫學者,到6月18日楊杏佛就被暗殺了。

    當時的局勢這樣嚴峻,而中國的文藝界,林語堂辦的《論語》半月刊,卻在這時竭力提倡“幽默” 和“性靈”,他自己又寫了一篇《做文與做人》,說左翼作家光喊“打倒,起來,殺、殺、殺”的口号,“到處罵人”,“所以首要弄到失業,然後怨天尤人,詛咒社會。

    ”還發表《蔣介石亦〈論語〉派中人》,提出“希望一般跟人家喊主義喊口号的酒囊飯袋書蠹能夠聽蔣先生的話,打破主義的迷信”。

    他講的,當然是反話,但很不嚴肅,聽了隻使人發笑,因此他寫信向魯迅約稿,魯迅複信說:“重重壓迫已不能喘氣,除呻吟叫号而外,能有他乎?”斷然拒絕。

     這天,魯迅先對《文學》雜志提出一些希望,并為傅東華出了一些具體點子;然後與大家一起談到京滬那些幫閑文人的各種醜态,和國民黨的既愚蠢又惡劣的宣傳方法,最後終于談到林語堂和他編的《論語》。

    魯迅和大家對《論語》所提倡的“幽默”和“性靈”都感到不滿,認為他們油嘴滑舌,既脫離當前現實,又很不嚴肅,隻能引讀者走向歧途,削弱民衆的戰鬥力量,歸根結蒂,是為統治者作了幫閑和幫兇。

    魯迅又告訴大家,他曾寫信給林語堂,勸他翻譯點英國古典文學作品,因為魯迅知道林的英語基礎很好,如能把他的才能用在介紹外國文學的工作上,那比目前提倡幽默小品要有意義得多;林語堂卻拒絕魯迅對他的建議,他很不高興地回信說,等到自己老了,再考慮去做這樣的事情。

    而魯迅還是替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