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節不安定的心

首頁
    任務,柯靈是不會寫這個劇本的。

    劇本寫好後,也不是沒給領導反複看過,而且還不是電影局領導,是統戰部、文化部領導。

    哪裡知道“領導”也會犯錯誤,也會靠邊,領導上面還有領導!他心裡想不通,但也隻好不想,再想下去,會使人發瘋的。

    他把這事拖了一些日子,然後打電話給以群,說自己實在寫不出。

    哪知葉以群還是不肯放,他不得不進一步攤牌,顫顫栗栗地告訴巴金是市委宣傳部交下來的任務。

    這時上海的柯慶施已經在兩個月前去世,石西民也調到北京去當文化部副部長了,張春橋已提升為市委書記處書記,他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了,他管文藝早就與北京江青、康生通成一氣,在上海,他的話四通八達,沒有人敢說個“不”字。

     沒辦法,巴金隻好硬着頭皮寫了一篇,但與以群說好文章中不點編劇人柯靈的名字。

    恰好這時中國作協書記劉白羽打了電話來,他和巴金也是三十年代的老朋友了,巴金有幾次出國都與他結伴同行,這次他來電話也是好意,認為這個時候江青、康生抓文藝,誰也不知道他們的葫蘆裡在賣的什麼藥,還不如出國去走走看看,寫點文章。

    巴金接受了這個建議,決定與上海的杜宣一起搭班機赴北京,和魏巍他們一起走,任務是去越南,住上兩個月。

     批判《不夜城》的文章雖然已交了出去,但還來不及看到文章發表,而明天就要上飛機了。

    當晚,巴金就與蕭珊去柯靈家,巴金見了柯靈,不知說什麼好。

    說實在,他有點狼狽,結果隻說了一句自己寫了一篇批評《不夜城》的文章,沒有點作者的名字,其他什麼都沒有講。

    他講不出道歉的話,但心裡實在覺得歉意。

    柯靈的夫人陳國容是解放初期務本女子中學校長,李小林就是在這個學校畢業的,蕭珊平時尊稱她為陳校長。

    陳校長為人坦率,心直口快,與蕭珊的性格很相近,兩人一見面總是有話說不盡。

    “大躍進”後國家經濟困難,買什麼都要憑票憑證,為了減少生活上的這類麻煩,有時兩家還相互照顧。

    柯靈過去在報社工作,抗戰時期編文藝副刊《世紀風》,解放戰争時編《讀者的話》和《周報》,都得到過巴金的支持;兩人之間的友誼,本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柯靈夫婦在面臨《不夜城》的危難時刻,看見巴金夫婦來到,真有說不出的高興,聽巴金說自己寫了一篇批判文章,柯靈忽然 想起幾個月前在北京周揚找大家開會,說将對《不夜城》進行批判時,他激動得從嘴裡沖出話來,巴金在一邊按住他的手,示意他不要随便發表意見的情景。

    現在他聯系今天巴金夫婦深夜趕到他家中來說了這麼一句話,竟有無限感激之情。

    一切他都十分明白。

    他不免從心底掏出這樣的一句話來回答: “批判文章由你來寫,那太好了!因為你對我是了解的。

    讓不了解我的人來批評,還不如讓了解我的人來進行幫助。

    ” 巴金聽了,覺得這些話比自己肺腑裡掏出來的還懇切,心中竟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三個多月後,他從越南回來,形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不但他的批判文章早已在報上發表,而且《不夜城》在京滬報紙上受到連續批判,也跟着《林家鋪子》等一起變成了“大毒草”。

     自從一九六二年以來,參加政協的文藝界人士一直有個學習組,每星期六下午開一次會。

    有個時期,大家确曾在這裡無拘無束,談天說地,曾被人稱作“神仙會”。

    但是後來随着文藝界形勢的緊張,學習會空氣逐漸嚴肅起來,到一九六五年十月巴金從越南回來,發現這個學習組已經完全不是什麼“神仙會”,而是大家忸怩作态的演戲場了。

    參加的人數也擴大,許多不是政協委員的也參加了,開會地方也改在文藝會堂。

    最後連一向不在這些場合出現的姚文元也忽然來到,說是來聽取大家對他的大作《評新編曆史劇》的意見。

     巴金披邀參加出席這樣的學習會,起初有點莫名其妙。

    為什麼姚文元這麼一篇文章要叫大家都學習呢?好在學習組裡人多,大家搶着發言,用不到他去插嘴。

    兩三次會議開下來,他知道了:原來大家都在一個網裡。

    但他還是心存僥幸,也許未必一網打盡,能找機會溜掉就好。

    這時又私心慶幸在一九六二年初,雖曾到過海南島海口市去看過海瑞墓,卻不曾寫文章,也不曾發過什麼議論,否則就會跟今天的吳晗、周信芳一樣,處在十分被動地位。

    開會時,他隻見到姚文元眉飛色舞地擺出一副架勢,張開他的大嘴鼓勵大家“暢所欲言”。

    巴金看到這個學習會的空氣一次比一次嚴肅,發覺罩在他四周的網越來越小,越來越緊,估計災難即将來臨,自己坐立不安,但又不得不在外表上裝得非常鎮靜。

    回到家中,也想着不該寫那麼多作品,讓人家随手可抓把柄,現在為時已晚,這些文章564都早已落在人家眼裡,不要說自身難保,說不定還會連累家裡的人。

    想到一九五七年反右剛開始時,他的一個朋友曾在要緊關頭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