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寫這封信的經過;同時他們又談了各人最近都考入中學的情況。
“那麼過了暑假,你們都是中學生了!”巴金爺爺高興地說道。
然後,老人就接着孩子們的話頭,談起了自己對這次通信活動的看法:
“你們的信,對我也是很大的教育。
你們這一代人是很有希望的。
但我還想告訴你們,那就是希望你們踏實地學習,踏實地工作。
多做一點,少說一點,照着自己的理想去做。
要言行一緻,說得到,也要能做得到。
見人會說好話、空話,那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漂亮話人人會講。
問題是能否做得到。
我現在己八十一歲了。
我努力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是否在說真話,是否靠得住,是否有用處。
表面上的、形式主義的東西我不喜歡。
”
巴金爺爺真誠樸實的談話,孩子們都牢記在心裡。
他們決心做個言行一緻的人。
談話時間已經超過半個鐘頭了,為了不影響老人休息,大家就想站起來辭行,這時巴金爺爺就請他家裡人把書房裡一隻江西景德鎮特制的陶瓷水牛,拿來贈送給孩子們。
他說:“這是一個朋友的孩子從江西帶來送給我的。
我很歡喜它。
牛一生勤勤懇懇工作,但它默默無聲。
我把它轉送給你們,也希望你們像牛一樣地學習和工作。
”
孩子們沒有想到爺爺會給他們贈送這樣一件有意義的禮物,高興極了,就情不自禁地為爺爺唱了一支題目叫《小草》的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河流啊山川,你撫育了我;大地啊母親,叫我緊緊擁抱……”巴金爺爺聽了這樣動聽的歌,禁不住為孩子們拍手鼓勵,并讓孩子們簇擁到花園裡合影留念。
臨别時,巴金又給孩子們每人贈送了一本自己寫的書《童年的回憶》,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時對他們說:“我不會忘記你們。
”這使孩子們感到無限幸福。
他們回到無錫,把牛的形象和老師們的工作聯系起來,就把這頭瓷牛轉贈給母校錢橋中心小學,讓有理想的正在辛勤從事祖國建設的老師們知道孩子們是多麼感激他們!
當然,老師們的辛苦,值得全社會注意;同時對老師們的工作方法,和孩子們究竟在受怎樣的教育,巴金也十分關心。
在這一點上,巴金生活中也不缺乏生動的事例。
許多人都知道巴金有個外孫女,她在端午節出生,所以
大家叫她“端端”。
巴金通過端端的生活,了解今天的中小學生正在受怎樣的教育。
一九八二年一萬二十日,在春節即将來到,而孩子們正在緊張地準備學期考試時,巴金寫了一篇《小端端》的随想。
因為他發覺端端正如她自己所說“比外公更辛苦”,雖然她是全家八口人中年齡最幼小的人,隻是一個小學的二年級生,但是每天上學離家最早,下午四點鐘放學回家,就擺起小書桌做功課,寫寫念念,常常做到吃晚飯的時候,才放下筆和課本;為了應付考試,有時吃了晚飯,還要繼續溫課,而考試成績,卻不一定使她自己和别人感到滿意。
巴金還聽到過端端的媽媽在陪孩子複習功課時,大聲呵斥孩子“頭腦遲鈍”的聲音。
他覺得不論學校或家庭,對孩子用灌輸和責罵的辦法,總不免使人為孩子擔心。
他想起自己在高中讀書時,有一次考化學隻得到30分,為了過關,第二次考試,他臨時大開夜車,死記硬背,終于得到100分。
但考試過後,這些死記硬背的“知識”,也就忘得一幹二淨。
這種舊式教育方法,他以為在今天再也不能運用了。
他希望新時代對學生的教育,應該采取啟發和引導的方式,首先要減輕孩子們的精神負擔,讓孩子們的生活過得生動些,活潑些,輕松些。
讓他們自己開動腦筋,不要讓他們按照大人的話照抄照搬,特别是不要讓他們說諸如“深深地體會”之類的套話,大話和空話。
三年以後,端端升到五年級。
她不再是家庭中最小的一個成員了,因為這時外公已有了一個一歲的小孫女;但是端端仍然是全家最忙的一個人,每天回家做功課要做到晚上八九點鐘,而且人大了,做功課不再擺自己的小書桌,而是借用了外公的寫字台,她每天伏案時間比作為作家的外公每天寫稿的時間還要長。
巴金看到這情況,覺得一個小學生原該在院子裡跳跳蹦蹦,現在端端比外公在封建社會中做穿長袍馬褂的孩子時還要“循規蹈矩”,禁不住有點奇怪;有一次,他還聽到端端在自言自語發牢騷,說“活下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