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到了行路、寫字都感到困難的年齡才懂得“老”的意義。
我現在也說不清楚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身上的一切都在老化,我很後悔以前不曾注意這個問題,總以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忽然發覺自己手腳不靈便、動作遲緩,而且越來越困難,平時不注意,臨時想不通,就認為“老化”是突然發生的。
根據我的經驗,要是不多動腦筋思考,那麼突然發生、突然變化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是仔細想想,連千變萬化的思想也是沿着一條“思路”前進的,不管它們是飛,是跳,是走。
我見過一種人:他們每天換一個立場,每天發一樣言論,好像很奇怪,其實我注意觀察,認真分析,就發現他們的種種變化也有一條道路。
變化快的原因在于有外來的推動力量,例如風,風一吹風車就不能不動。
我并不想諷刺别人,有一個時期我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我讀到吉诃德先生跟風車作戰的小說時,另有一種感覺。
我不能不承認這個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實:自己在衰老的路上奔跑。
其實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到最後松開手,眼睛一閉,就得到舒适的安眠,把地位讓給别人。
肉體的衰老常常伴随着思想的衰老、精神的衰老。
動作遲鈍,思想僵化,這樣密切配合,可以幫助人順利地甚至愉快地度過晚年。
我發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狀态同衰老的身體不能适應,更談不上“密切配合”,因此産生了矛盾。
我不能消除矛盾,卻反而促成自己跟自己不休止地鬥争。
我明知這鬥争會逼使自己提前接近死亡,但是我沒有别的路可走。
幾十年來我一直順着一條思路往前進。
我幼稚,但是真誠;我犯過錯誤,但是我沒有欺騙自己。
後來我甘心做了風車,随着風轉動,甚至不敢拿起自己的筆。
倘使那十年中間我能夠像我的妻子蕭珊那樣撒手而去,那麼事情就簡單多了。
然而我偏偏不死,思想離開了風車,又走上自己的軌道,又順着思路走去,于是産生了這幾年中發表的各種文章,引起了各樣的議論。
這些文章的讀者和評論者不會想到它們都是一個老人每天兩三百字地用發僵的手拼湊起來的。
我稱它們為真話,說它們是“善言”,并非自我吹噓,虛名對我已經沒有用處。
說實話,我深愛在我四周勤奮地生活、工作的人們,我深愛在我身後将在中國生活、工作的年輕的一代,兩代以至于無數代……那麼寫一點報告情況的“内參”(内部參考)留給他們吧。
我的這種解釋當然也有人不同意,他們說:“你為什麼不來個主動的配合,使你的思想、精神同身體相适應?寫字困難就索性不寫,行動不便就索性不動。
少消耗,多享受,安安靜靜地度過餘年,豈不更好?!”
這番話似乎很有道理,我願意試一試。
然而我一動腦筋思考,思想順着思路緩緩前進,自己也無法使它們中途停下。
我想起來了,在那不尋常的十年中間,我也曾随意擺弄自己的思想使它們适應種種的環境,當時好像很有成效,可是時間一長,才發現思想仍然在原地,你控制不了它們,它們又順着老路向前了。
那許多次“勒令”,那許多次批鬥都不曾改變它們。
這使我更加相信:
人是要動腦筋思考的,思想的活動是順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