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 化

首頁
    淚向我訴苦,我發誓絕不走他那樣的路。

    他盼望我“讀書做官,揚名顯親”,我卻賣文為生,靠讀者養活。

    我說過我控訴腐敗封建社會制度,可是今天連封建文化的垃圾也還不曾給人打掃幹淨。

    我說過生活的激流永遠奔騰,我要摧毀封建家庭的堡壘。

    我後來發表了《激流三部曲》。

    而事實上我的祖父是被我五叔氣死的,我五叔不等他父親死去就設法花掉那些他認為自己有權分到的财産。

    我不但來不及對這個專制王國進行任何打擊,我甚至跪倒在祖父遺體面前,所以有人說這是小說《家》中的“敗筆”。

    請原諒,那時我不過是十五歲的孩子。

    縱然大言不慚,我也不敢說我那一代人一開始就有“打倒”和“摧毀”中國文化傳統的雄心壯志。

    至于我個人的經曆呢,我也隻是撕毀過半本帶插圖的》烈女傳》,我當時說它是充滿血腥味的可怕的書。

    但要是平心靜氣地多想一想,我也不能說今天就沒有人把《烈女傳》看作女人的榜樣。

    明明還有人把女人當作私産,談戀愛不成功,就刀砍斧劈。

    連許多封建的糟粕都給保留下來,居然還有人吵吵嚷嚷到處找失去的文化。

    有人認為五四運動“全面打倒曆史傳統、徹底否定中國文化”,使“我們數千年來屹立于世的主要支柱”從此失去,“整個民族……似乎再無立足之處。

    日常行事做人,也似乎喪失了準則。

    ” 什麼準則?難道我們還要學曆代統治者的榜樣,遵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常之道,過着幾千年稱王稱霸的沒有民主的日子? 什麼準則?難道我們還應該搞男女授受不親,宣傳三綱五常,裹小腳,讨小老婆,多子多孫,光宗耀祖? 我不理解這種說法。

    我們的民族絕不是因為“五四”而“再無立腳之處”恰恰相反,因為通過“五四”接受了新思潮、新文化,中國人民才終于站起來,建立了統一的社會主義的國家。

    沒有“五四”,哪裡有我們今天的一切?不論如何清高,真正的功過、是非總得弄個明白。

    即使我毫無貢獻,提到“五四”,我總是充滿感激之情。

     我還記得當初如饑似渴地搶讀新文化書刊和同代的青年一起跟着“五四”運動的兩面大旗前進,那樣的興奮,那樣的熱情,那樣的充滿信心!提倡“科學”,要求“民主”,幾代的青年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熱血。

    固然關于“科學”我們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績不夠理想,而在有些地區愚昧無知和封建迷信的現象甚至相當普遍;至于“民主”,我們的祖先并沒有留下什麼遺産,盡管我們叫嚷了幾十年,我抓住童年的回憶尋根,順藤摸去,也隻摸到那些“下跪、挨打、謝恩”的場面,此外就是說不完的空話。

    我們找不到民主的傳統,因為我們就不曾有過這個傳統。

    “五四”的願望到今天并不曾完全實現,“五四”的目标到今天也沒有完全達到。

    但這絕不是“五四”的錯。

    想不到今天我們中間還有人死死抱住那根腐朽的封建支柱,把幾千年的垃圾當作基石,在上面建造樓台、寶塔。

    他們四處尋根,還想用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準則“得事、做人”。

     我們究竟怎樣總結“五四”的教訓呢?為什麼做不到“完全”?為什麼做不到“徹底”?為什麼丢不開過去的傳統奮勇前進?為什麼不大量種樹摘取“科學”和“民主”的果實?我想來想去,始終無法避開這樣一個現實:老化。

     我有很深的體會:老并不值得驕傲,倒值得我們警惕。

    拿我個人來說,我有不少雄心壯志,可是我沒有夠多的精力。

    我老了,擺老資格也沒有用,我必須向年輕人學習,或者讓位給年輕人。

    這就是自然的規律。

     那麼古老的民族就不需要新的血液嗎? 七月二十九日 本篇最初連續發表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九、二十日香港《大公報·大公園》 ①見《良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号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