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十一)

首頁
    在泯江寬闊的江面上,一艘由宜賓溯流而上的江輪,正在披波斬浪地疾駛着。

    船頭上站着一位将軍,他那副雷公嘴,雖然不甚雅觀,但卻十分威武。

    說實話,他是因為自己的相貌吃過一點虧的。

    他在滇軍趙又新軍長下面供職的時候,當時的“雲南王”唐繼堯就暗暗指示趙又新說,“我是懂一點相法的。

    我看楊森這人滿臉橫肉,目有兇光,門齒排露,狀如鼠嘴,一望便知陰險殘忍,人面獸心。

    切不可重用!适當時候殺之以除後患。

    ”過了一陣子,唐繼堯不見趙又新有動靜,又密電趙除去楊森。

    不想趙卻将唐的電報給楊森看了。

    楊森自然感激涕零。

    此後他就步入坦途。

    由于他骁勇善戰,職務直線上升,最後官高位尊,也就沒有人再去議論他那雷公嘴了。

    可是他總是覺得自己的相貌不太圓滿。

    當年他決定投靠吳佩孚時,想托人捎去一張自己的相片,翻來翻去都不中意。

    因為那些照片都或多或少地顯出雷公嘴的形象。

    最後才勉強找出一張身着獵服,手提皮鞭的照片,是早晨跑馬時拍攝的。

    誰知這張照片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妙用。

    吳佩孚看了照片心中大喜,點着頭說:“這是楊森要為我執鞭随镫了!” 現在,他睥睨地望望兩岸,望望浩淼的江水,充滿着自信和威嚴。

     “這麼慢!還有好長時間才能到哇?”他回頭望望,發出責問。

     “報告軍座,頂多個把小時,就到犍為了。

    ”站在後面的随從副官趕過來陪着笑臉。

     “不曉得那幾個旅趕到了沒有?” “會趕到的,我想會趕到的。

    ” 楊森不言語了,又把威嚴和不滿的眼光投向船隻和茫茫的江水。

     楊森是四川軍閥混戰中的一個主要角色。

    野心很大,而又總不順手,一次次争雄都連遭失敗,最後不得不偏安川北幾個縣勉強維持。

    由于連遭挫折造成的刺激太深,精神有些失常,有時在會上講着講着話,就當衆号啕大哭起來,甚至任意殺戮部下。

    畢竟他手中還有六個混成旅,約二萬四千人,因此并不心灰意冷,仍然睜大兩隻眼睛在尋找機會。

    紅軍進入貴州不久,蔣介石派的參謀團已經入川。

    楊森是一個善觀風色的人,他看到蔣介石的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認為今後的天下已經非蔣莫屬。

    四川的各派勢力,包括劉湘在内,也遲早會被“統一”。

    與其以後被蔣介石無聲無息地吃掉,何如事先主動投靠呢!說到這裡,就不能忽略楊森的卓異之處,這就是“搶先一步”。

    凡事要看機會,隻要看準了,那就當機立斷,當仁不讓,搶先一步。

    這次,楊森又是這樣。

    他一看紅軍進入貴州,是自己擺脫偏安的大好機會,就向蔣介石表示,為了完成剿共大業,情願放棄多年盤踞的川北老窩,到外省請纓殺敵。

    蔣介石當然喜不自勝,即命二十軍開赴雷波以下沿金沙江布防。

    楊森的軍部遂于五月上旬到達宜賓。

    不久,紅軍渡過金沙江北進,他的防線也就歸于無用。

    這天,他正坐在宜賓軍部百無聊賴,忽然接到蔣介石一份電報。

    電報命令他所率的六個旅,全部開到大渡河前線,沿富林以下布防,對紅軍嚴加防堵。

    電報後面還有幾句慰勉的話:子惠兄此次參與大渡河會戰,必定馬到成功,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已無疑問,而兄即今日之駱秉章也。

    ……楊森看完電報,把自己的謀士某公找來問道:“駱秉章是個啥子?蔣介石為啥叫我做駱秉章呢?”某公笑着說:“恭喜軍座,您恐怕要高升了。

    ”楊森說:“裡面有這個意思嗎?”某公說:“駱秉章是清朝的大臣四川總督,石達開就是在他手裡覆亡的。

    委員長要您做今日之駱秉章,是把這次大渡河會戰的希望寄托在您身上了,如一舉成功,怎能不高升呢!”楊森一聽,咧開雷公嘴,露着一排大牙笑起來。

    他立即命所屬的六個旅星夜向大渡河趕進。

    自己也随後從宜賓乘船,親自赴前線指揮。

    他一向以能征善戰自許,這次憑大渡河天險,成功更是毫無疑問的了。

     看來船行得并不遲慢,隻是由于将軍性急,才覺得慢了。

     楊森正望着水波胡思亂想,忽聽汽笛象老牛似地哞——哞——叫了兩聲,前面已是犍為。

    船還沒有靠岸,楊森就看見兩個混成旅長站在碼頭上笑嘻嘻地前來迎接,旁邊還站着不少護兵馬弁。

    楊森這時倒不着急,挺挺胸,邁着慢慢的步子,顯得更加威嚴。

     這兩個旅長,一個姓楊,是楊森的侄子,一個姓向,是楊森的得意門生。

    他們倆把楊森迎下船來。

    楊森的腳剛踏上碼頭,就迫不及待地問: “部隊到齊了嗎?” “到齊了,到齊了。

    ”兩個人搶着回答。

     “其它幾個旅呢?” “據說下午能到。

    ”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