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頁
    麻紙上密密麻麻全都是用蠅頭隸體寫的字,其中分列了魏國政務外交、軍隊駐防、經濟變革、人事調動、民心波動等諸多領域的二十餘條情報,相當詳盡,其中不少條都屬于相當級别的機密資料。

    而這些隻有中央尚書、中書兩省和相府高級官員才有權限調閱的資料,現在卻在這個天水郡太守府小小的主記眼前一覽無餘。

     事實上,除了天水太守府主記之外,陳恭還有另外一個秘密身份,那就是蜀國丞相府司聞曹駐天水地區的司聞校尉,主管關隴地區曹魏情報的搜集工作。

     司聞曹是蜀國特有的秘密情報部門,行政上隸屬于丞相府管轄,但實際上卻是獨立運作的,素以精幹和效率著稱;其功能就是對敵國情況進行搜集、傳遞、整理并加以分析。

    蜀漢一向極為重視情報工作,諸葛丞相認為良好的情報工作可以彌補蜀軍在絕對數量上的劣勢。

    因此,早在南征期間,諸葛亮就委派參軍馬谡在漢中親自指導對魏國的情報工作。

    馬谡以劉璋、張魯時期的舊班底為基礎,設立了司聞曹,并逐漸建立起了一套針對曹魏的缜密情報網絡。

    而陳恭從事的則是最為危險的卧底工作,象他這樣在敵國境内以假身份活動的第一線情報人員被稱為司聞校尉。

     陳恭出身于涼州安定郡,後來一直到了十幾歲才随父親遷移到成都。

    正因為如此,他被當時主管情報事務的馬谡看中;經過一番嚴格的訓練之後,他被派遣到了雍涼擔任司聞校尉。

    事實證明馬谡的眼光相當準确,陳恭在這個位置上表現的相當優異,不僅一直保持着情報網絡的順利運作,而且還混進了天水太守府擔任門下書佐的職位;等到第一次北伐結束後,他被拔擢為主記,從此可以接觸到更高級别的文件,這無疑讓他的價值大增。

     現在陳恭握着的這一份情報是從邺城送出來的,在那裡蜀漢有一名高階細作,代号為“赤帝”;“赤帝”會定期通過預定方式傳送一批情報過來,陳恭在上邽城内——原本是冀城——設立了一個中轉站,負責将這些情報轉送至漢中的首府南鄭,那裡是丞相幕府的所在地。

     在各國公務機構仍舊普遍使用竹簡的時候,蜀國的司聞校尉已經開始使用麻紙這種相對比較奢侈的載體來傳送情報了,因為它比較柔軟适合折疊,容易藏匿在各種隐秘的地方,且價格比謙帛要便宜。

     陳恭仔細地閱讀了一遍,将這二十餘條情報歸類。

    根據蜀國司聞曹的術語,有些情報屬于“硬“資料,比如邺城衛戍部隊數量、關中地區屯田歲入、出使吳國的使臣姓名等,這些東西可以直接彙報;但有些情報是屬于“軟”資料,比如隴西地區軍事指揮官的調動、朝廷官員的升遷或者新頒布的法令等。

    面對後一種情報,陳恭不能簡單地轉交給南鄭,他必須要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見解,并指出這一情報可能引發的後果和對蜀國的影響;如果是涉及到重要的官員調動,還得将當事人的詳細履曆、性格特征以及風評附上。

     其實從理論上來說,這些工作不屬于司聞校尉的職權範圍,司聞校尉隻是情報的傳輸者,分析情報是司聞曹下屬的軍謀司負責的。

    但由于有些軟情報隻能由了解曹魏内部情勢的人分析才會有價值,所以在實踐上這類情報都是要經過陳恭的再處理,做出結論後才能送交南鄭。

    這一過程被司聞校尉們稱為“回爐”。

    蜀漢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隴西地區的情報網絡遭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下人員紛紛被捕,于是碩果僅存的陳恭在情報分析這方面就愈發顯得重要了。

     這一次的情報大部分都屬于硬情報,不必再回一遍爐了。

    陳恭想到這裡,心情覺得有些輕松;他每一次對情報進行回爐的時候,都有些惶恐不安,深怕因自己的一時判斷失誤而造成蜀國的巨大損失。

    這時候,他注意到了麻紙上的最後一條情報。

     比起前面洋洋灑灑的大段數據,這一條情報顯得很簡潔。

    不過陳恭知道,簡潔往往意味着不完全,這就需要他來補全。

    這一條情報是這樣寫的:“據信近日應淮之請遣給事中一名赴隴名阙。

    ”這是簡寫的方式,将句子完全展開以後的意思是:從可靠渠道得知,最近朝廷應郭淮的要求派遣了一名給事中前往隴西天水地區,名字不詳。

     面對這一條情報,陳恭皺起了眉頭。

    給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