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還是沒迎來他的出頭之日。
諸葛亮高高在上,還是不待見他。
細讀北伐一段,&ldquo氣苦&rdquo二字幾乎成了魏延的專屬形容詞。
傳說上方谷一戰中,諸葛亮本來打算連魏延帶司馬懿一并燒死。
隻是這招實在太過陰損,後來被毛氏父子給删了。
我對毛本腹诽頗多,唯獨這一段覺得處置得當。
不為孔明名譽計,實在是為文長鳴不平啊。
當日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叛。
這&ldquo日後&rdquo一下子就拖到了二十幾年。
南鄭城前那三聲&ldquo誰敢殺我&rdquo,想來是魏延壓抑一生的委屈終于得以舒張&hellip&hellip然後他就被馬岱砍去了腦袋。
當叛不叛,不叛卻叛,落得個身首異處,真是個苦人,苦也苦也。
第十九位太陽孫策
&ldquo太陽&rdquo是生命之本源,牌面洋溢着青春活力,充滿熱情的進取精神,一如太陽本身。
為了配這張牌,我想了很久。
三國之中,名将有之,謀臣亦有之,但他們大多身懷心機思慮深重,對陣單挑的時候莫不是怒眼圓睜牙關緊咬,實在不夠陽光。
仔細想來,能配得上這張牌的人實在是鳳毛鱗角。
唯有一個人,小霸王。
别的不提,單就孫策與太史慈一戰,就足堪&ldquo陽光&rdquo二字。
兩個人都是意氣風發,從一開始就顯出陽光少年本色。
這邊衆将苦勸不住,孫策偏要去觀觇劉繇營寨;那邊劉繇嚴令不聽,太史茲偏偏要跳将出來去擒孫策。
于是兩個虎頭虎腦的别扭小孩各自甩脫同夥,迎頭便來戰。
兩人正值年輕,精神頭十足,于是這一戰打的當真是神采飛揚。
一邊兵器相磕,一邊嘴裡還互鬥。
這罵既不是諸葛亮罵王朗式的直白,也不及張飛罵呂布式的狠毒,而是全然屬于少年人式的楞頭與好勝。
&ldquo那個是孫策?&rdquo
&ldquo你是何人?&rdquo
&ldquo我便是東萊太史慈也,特來捉孫策!&rdquo
&ldquo隻我便是。
你兩個一齊來并我一個,我不懼你!我若怕你,非孫信符也!&rdquo
&ldquo你便衆人都來,我亦不怕!&rdquo
何等直爽,何等坦蕩,哪裡是生死搏殺,分明是天真爛漫。
甚至到了第二日,兩個人還各執彼此的小戟兜鍪,列陣叫罵:&ldquo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經被刺死啦!&rdquo&ldquo孫策的頭在這裡哦!&rdquo活脫脫兩個孩子神氣。
恐怕在場諸将見了此情此景,都已忘記了勝負之争,而是俱各搖頭歎息,心中暗道:&ldquo年輕真好啊&hellip&hellip&rdquo
第二十位審判羅貫中
&ldquo審判&rdquo源自于聖經中的最終審判,意思是當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将會有一個審判之日,屆時所有在地球上生存過的人,都将在這一天接受公正的判決與評價。
适合這張牌的人,也隻有羅貫中一個人了&hellip&hellip
雖然羅貫中一貫擁劉反曹,但若沒有他的如掾大筆,隻怕三國也會如其他時代&mdash&mdash比如五代十國&mdash&mdash一樣,被曆史的塵埃逐漸淹沒,不為人知,這世界上也就少了許多的樂趣。
總之,還得謝謝羅貫中,為他在這塔羅牌中安排一席之地。
第二十一位世界所有三國的愛好者們
&ldquo世界&rdquo意味着完滿、圓融,一切事情都得到了合适的解決,達到一個調和的境界。
每次看罷三國,掩卷卻難掩心潮彭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這些身處一千多年後的讀者審視奔騰洶湧的時光洪流,已能俯瞰英雄一生沉浮,古國幾朝興衰。
也許,《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片尾曲更能準确地表達出這種心情: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争鳴。
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荒城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一夜風雲散哪,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礙。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曆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謹以是文獻給所有三國的愛好者們,三國與我們同在。
※版本出處:幻劍書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