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以後,遂有官渡之戰。
那種直指人心的可怕洞察力簡直就如同惡魔賜予的一般。
有意思的是從賈诩的仕途履曆中,我們看不出他有什麼抱負,也不知道他有何信念;他由董至李,由李至段,由段至張,再由張至曹,輾轉之間所求的不過是&ldquo家與身必俱全&rdquo,所行的不過是&ldquo救命之計&rdquo。
即便是在後期,他也不跟高官顯貴來往,低調生活;連曹操咨詢他繼承人人選的時候,賈诩也不肯直接了當地表達意見。
或許這就是他苟活于亂世的秘訣所在吧。
賈诩的這種風格後人多有惡評,連時人都對此不屑;甚至在賈诩位列三公以後,孫權還嘲笑魏國舉人不當。
&ldquo阖家平安,大小團圓,此生足矣。
&rdquo
這個擁有惡魔般智慧的男人也許會這樣回答。
第十六位塔董卓
塔的牌面上畫着一位國王,他被雷擊中,正從高塔上摔下來。
這是一張不吉利的牌,象征着過于極端而導緻的毀滅。
董卓無論在正史還是演義裡,都是個十足的暴君,他的殘暴行徑令所有同時代的人都為之震驚。
這個體形肥碩的家夥似乎完全不知道何謂節制,把人性殘酷的一面表露的酣暢淋漓。
最終這種暴虐讓他衆叛親離,走向毀滅。
呂布的叛變雖說是有美人計的緣故,董卓扔出去的那一戟可也起了不小的影響。
但是,莊姜曾經這麼評價董卓:&ldquo他可以說是三國裡最幸福的人了。
天下第一美女被他睡了,天下第一名馬被他騎了,天下第一高手被他收了。
&rdquo仔細想想,确實也是,董卓這一輩子完全由着自己性子暴虐胡來,想殺誰就殺誰,痛痛快快,最後作孽作到了頭,也是一刀剁下,死的痛快。
老天真是何厚董卓,何薄孔明呐。
第十七位星陸遜
星星是清新的希望之光,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憧憬,是天生的樂天派。
希望之星永遠出現在危難之間,受命于敗軍之際,挽波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将傾。
諸葛亮是這樣,陸遜也是。
《三國志》裡,身為人臣而單獨立傳者唯有二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就是陸伯言。
兩個人是蜀吳山嶽之鎮,維系着一國興衰。
不知道為什麼,陸遜在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大男孩,瘦弱但是聰明,戴着一副厚厚的眼睛,仿佛哈裡波特一般&mdash&mdash盡管他在成名的彜陵之戰時已經三十九歲,并且活到了六十二。
大概是陸遜的遭遇實在太富有戲劇性了,讓人情不自禁地朝着最有趣的方向去想象。
其實不光我這樣想,關羽也是這樣想的,劉備也是。
在他們這些人眼中,陸遜這樣的年輕人根本不值得一提。
結果他們錯了,兩員沙場老将以自己的性命、荊州以及數萬蜀漢精銳,成就了這個不顯山露水的年輕人的威名。
強大的敵人、命懸一線的國脈、臨危受命的年輕将軍、奇迹般的反擊以及漂亮的大逆轉,彜陵之戰幾乎囊括了一切能打動人心的要素。
一場壯麗大火托起來的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東吳之星。
幾乎在一瞬間,陸遜成為了一個傳奇。
諷刺的是,這位東吳之星也如同逆位&ldquo星星&rdquo所預示的那樣,在随後的歲月裡空有理想卻經常遭遇打擊,在反複的猶豫與拖拖拉拉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這位晉升為大都督的星星在彜陵之戰以後,就陷入了與曹魏在江東的漫長拉鋸戰中,盡管勝多敗少,可惜都了無價值,一直在原地踏步;而在東吳内部,孫權也逐漸變的多疑殘忍,可憐陸遜沒張昭直言的膽子,隻好私下裡與潘睿抱頭痛哭。
希望之星的風采,已經是黯淡之極了。
可惜。
第十八位月魏延
&ldquo月&rdquo象征着源自于内心的不安,不安定,亦隐藏着虛僞與背叛的可能。
魏延是個苦人,他這一輩子就是在被人懷疑和猜忌中渡過的。
他初次登場荊州城,砍死守門守衛要獻城給劉皇叔,誰知道人家不領情,撥馬去了江夏,魏延隻好灰溜溜地逃去了長沙。
他二次登場如法炮制,一刀砍翻韓旋,救了黃忠,開城投降。
這次劉備倒沒拂他的意,把長沙接管了。
可這位大功臣卻被諸葛亮一把拿下,喝令要斬,理由不過一個&ldquo事主不忠&rdquo的借口和腦袋後面的一塊反骨。
從此以後,魏延雖然成了蜀漢軍中一員大将,可這員将卻從來不受重用。
粗粗算來,蜀軍名将裡,屬他被派去使詐敗之計的次數最多,這擱誰的頭上,都是一件添堵的悶事。
嗣後蜀中大将相繼凋零,馬超、趙雲相繼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