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
”孔明道:“待吾仔細思量。
”一旁魏延道:“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丞相不如使孟起越長城去取雁門、白馬,再擊晉陽,掩襲龐統之後,壺關可無憂也。
”孔明道:“文長之計甚妙,吾再使沮中臣出使鮮卑,使其起兵,助孟起一臂之力。
”這邊計議已定,孔明喚執書人道:“汝亦大漢子民,家中父母妻兒依檻而望,可早早歸去,休要從征。
”賞銀使去,孔明卻上書後主,請發調兵之令。
未料葉飄零已再發書,使八卦繞道避開燕軍耳目,往龐統處投遞。
那日龐統與孔明舌戰不利,心下盛怒,隻因孔明連弩厲害,不敢強攻。
後聞孔明已往兖州而去,于是召集藤牌軍連日攻打壺關,被嚴顔裝上百架連弩強行射住,龐統攻之不下,乃每日使人頂藤牌佯攻,隻有嚴顔出戰,嚴顔盡皆不理,隻是放箭,況日延久,箭石将盡,龐統仍是搦戰不絕。
嚴顔這才暗驚,與泠苞商議道:“丞相連弩雖好,隻是箭矢不足,該當如何是好?”泠苞道:“丞相離去之日,曾留錦囊在此,将軍何不觀之?”
嚴顔猛醒,打開錦囊,内有一書,如此如此,當下親至關廂内天字十三營中。
都護迎入,道:“老将軍來此,有何吩咐?”嚴顔道:“特來拜會營内韓将軍。
”都護思忖許久道:“營内何曾有甚韓将軍?”嚴顔道:“韓烈韓将軍,丞相留書令吾拜會,怎會并無此人?”都護道:“啊,原來是韓烈這小子,此乃尋常兵卒,老将軍以将軍相稱,因此不曾念及。
”令喚韓烈來此。
嚴顔道:“不勞韓将軍屈駕,吾當親往會之。
”于是入營,來拜韓烈。
韓烈慌忙答禮道:“某十數年來,不過是麾下小卒,賤軀何勞老将軍如此大禮?”嚴顔道:“世人皆不知韓将軍胸懷韬略,腹有宏才,獨丞相知将軍文武雙全,謀勇兼備。
今國家危難,賊寇稱雄,望将軍念昭烈創業艱難,解此危難,則國家幸甚,社稷幸甚!”
韓烈大驚道:“折殺小人了。
某乃奔走仆役之輩,焉敢當丞相如此謬贊?”嚴顔遞過一書道:“此乃丞相在官渡學得詞譜,愛其樂聲華美,特作此《西江月》之詞,贈之與君。
丞相早知将軍屈尊甘作小卒者,必為昔日傷心之事也。
”韓烈接過展書而觀,那詞隻有半阙,雲:
莫怨出身貧賤,已懷膽略無雙。
敢随孤騎鬥群狼,誰似韓家小将?
韓烈不勝嗟歎,平生之事流過心中,怅然道:“十數年前,某在劉繇帳下為一無名末将,本欲建功立業,奈何劉繇鼠輩不能用之。
後劉表東攻,太史子義提議出戰,劉繇衆将皆膽小不敢相随,獨某從子義将軍與劉磬、魏延、文聘、甘甯、蔡瑁、張允、刑道榮、王威、鞏志、黃祖、蘇飛、金旋凡十二員将領戰于神亭。
而後子義屢獻奇計,劉繇皆不入耳,故而覆敗。
某看透了各地軍閥嘴臉,自此隐姓埋名,打消了封侯拜将之念,一生甘為小卒,不露鋒芒,未料畢竟丞相目光如矩,識得某家。
”
嚴顔一驚道:“早聞當日神亭一戰,太史慈名揚天下,原來韓将軍便是當日太史慈之随從!壺關有救矣,未知韓将軍可願助某一功?”韓烈道:“吾昔日受關将軍百般眷顧,本當輔佐,後随先王遠征海外,未料先王竟能熟記某等小卒賤名,心下感恩,隻是心下早已決意一生隻為小卒,老将軍雖然有命,隻不敢從。
”嚴顔大驚,納頭伏拜于地,道:“将軍不出,燕漢危矣!”
韓烈連忙還禮道:“老将軍何必如此?某雖終不為将,當密獻一計,可破龐統。
”噫,正因為這一句話,頓教:英雄血濺萬千裡,壯志滿心終未酬。
畢竟韓烈獻上何計,還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