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返回,摒退左右,告飄萍曰:“典将軍詐降中華,欲刺尊父。
”飄萍駭道:“吾父深居宮中,師父行刺如何成功?”二人憂急,卻有許褚引數百虎衛軍趕到,将飄萍縛住。
阿醜驚而問之,許褚道:“魏王之命,某不知之,且往府中分辯。
”
阿醜不應,目睹許褚擒飄萍而走,早到魏王府中。
諸臣皆在,曹丕坐于虎案之後,曰:“飄萍吾妹,枉吾父養汝十八年,如何反魏投華,通敵叛國?”飄萍道:“父王深恩,飄萍無日不敢有忘,何來通敵之舉?”曹丕道:“汝當日佯擒中華皇後,誘使父王出兵,害了父王性命,卻暗地裡縱歸中華皇後,此非通敵,卻又若何?”
飄萍聞言,不覺淚落,素衣慘淡,嬌靥微嗔,兩邊諸人揮袖掩面,皆不忍睹之。
半晌飄萍哭道:“妹返長安,正欲禀告父王諸事,何如父王匆忙歸去,陰陽兩隔,再難相逢也。
小妹心事,從此再無他人可訴!”曹丕道:“父王臨去之時,托與江山,吾妹如何懈怠,日不上朝?”飄萍道:“父王方去,小妹精神恍惚,恐難受國家之任也。
”
曹丕長歎一聲道:“飄萍,休要瞞我,凡事兄已盡知也。
汝身世凄迷,頗有難言之處,敢告與此間諸卿乎?”飄萍緊咬雙唇,道:“小妹并無虧負父王之處,何事不可言之,王兄既問,自當盡告。
”當下把身世真相就于大堂之上盡數道明,衆臣皆驚。
飄萍盈盈環拜道:“衆位師父,飄萍雖為中華之女,長于魏地,素來自認魏漢之人,雖知親生父母在東,不敢有忘此間恩義,各位師父明察。
”
曹丕道:“吾妹通讀詩書,自知百事孝為先,豈有高堂在華,女兒在魏之理?”飄萍道:“小妹本欲待兩國永相通好,即歸中華,依父母而居。
隻是父王忽去,不得父王诏命,反受托孤遺命,小妹焉敢辭之?甘承受不孝之名,忍離棄父母之痛,但盼能為父王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曹丕微微搖頭道:“以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
縱強留汝在此,另日必生他事。
”說着額角兩邊淚珠滾滾而下,恸曰:“飄萍,非是孤不念十八年兄妹之情,奈此事有關國家氣運,非同小可。
為兄豈舍吾妹,有一事與吾妹相商,以求兩全之策。
”兩邊臣子站起道:“此魏王家事,吾等宜先回避。
”說着紛紛辭出。
頃刻間大堂中隻剩兩人,曹丕拭淚而笑。
飄萍反剪雙手,伏地擡頭,道:“王兄有事相問,何不先行松綁?”曹丕笑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吾妹武藝冠絕當今,不得不暫縛之,吾妹休怪。
”飄萍歎道:“妹乃中華皇帝之女,子恒哥哥自然心下存疑,小妹不敢責怪。
”曹丕道:“吾非疑妹,奈衆口紛纭也。
吾妹日後還當如何?”
飄萍道:“本受父王遺命,甘願效死。
今既不能見容王兄,甯當隐退,不問國事。
”曹丕道:“吾妹有空前絕後之才,翻天覆地之力,空老林泉之下,豈不遺憾千古?孤不忍見之也。
”飄萍慘笑道:“兩邊皆我父親,養育深恩,母親憐愛,小妹心中難分彼此,隻舍一方而不能生也。
偏生兩邊永為死敵,小妹若能置身事外,稍免肝腸寸斷,永感王兄大德。
”
曹丕道:“此亦非善計也,吾有一法,既免吾妹親仇之别,亦去兩國争戰之分。
願吾妹納之。
”飄萍大喜道:“王兄若願交好中華,永為邦交,化仇為親,誠飄萍之幸,天下之幸也!”曹丕道:“孤正有此念,欲與中華皇上永為親家。
”飄萍喜道:“王兄原來亦有此心,未知如何結親?”
曹丕走近,擡起飄萍下巴,但見得粉面生春,兩滴珠淚之中,夾着五分歡喜,五分疑惑,正是天驕隻展三分色,羞煞庭前白牡丹,曹丕頭一暈,眼中光芒更是熱烈。
飄萍陡然明白曹丕之意,不由得驚叫出來:“子恒哥哥,你!”
曹丕蹲下笑道:“飄萍妹子果然冰雪聰明。
孤不日便稱尊位,吾妹若為皇後,中華魏國自是一家之人,吾妹亦不必左右為難,不作決斷了!”飄萍道:“王兄不可,飄萍已嫁倉舒,本是曹家媳婦,華魏本乃一家也!”曹丕大笑,抱起飄萍,向内堂走去,就扯飄萍衣裳。
這正是:未向高堂盡心意,先逢兄長作獸行。
畢竟後事如何,還是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