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勃。
興元陛下知此,必然欣慰,曰兩國之民有福也。
”曹丕笑道:“天下為輕,民為重也。
陛下仁慈廣愛,孤仰慕已久,欲止幹戈,造福天下,孤豈敢不從!”
簡雍道:“陛下思念鎮北王甚切,願大王允以賜見。
”曹丕道:“人倫之親,安敢阻之?吾妹雖為中華公主,在此亦不受任何拘束。
當送吾妹歸國,隻不知吾妹意下如何!”遂命人去請鎮北王。
當下阿醜衛護飄萍而至,簡雍望飄萍之貌,果如傳說之中一般,當得起傾國傾城四字,隻是頗有憔悴之色,當下見禮道:“中華下大夫簡雍,參見公主殿下。
”
飄萍令起,先問父母安否,簡雍便道:“陛下與娘娘俱都安好,隻是日念公主身在異國,故遣微臣前來通好,使兩國有如一家,亦盼公主早日還鄉。
”曹丕道:“飄萍,既有父母思念,為兄自當遣隊相送,護吾妹安然歸國,早拜高堂。
”飄萍謝道:“兄長雖有盛情,奈飄萍受義父義母深恩,誓以此生相報。
簡先生,請你回告父皇,隻說女兒不孝,此生不能相伴膝下,克盡孝道。
女兒遙聞父皇母後安健,此生之願已足也。
願中華百姓安居樂業,永離戰亂,父皇母後永享清福,萬壽無疆!”
曹丕大驚道:“吾妹何出此言?人倫大義,不可變更,血濃于水,萬世不易。
吾妹大才,傲視當今,無論身在何處,魏漢永以此等好兒女為傲,願吾妹細思之!”飄萍道:“常言道,養父大如天。
妹心意已決,願長居魏境,奉養義母天年。
兩國既已通交,縱有宵小之輩,或欲中傷,妹亦無所懼也。
”立書一詩。
曹丕探頭來看,詩曰:
乳燕猶能向九霄,雄鷹何必戀窩巢?浮萍本是無根物,莫怨今朝随水飄!
飄萍将詩并貼身玉佩付與簡雍,道:“請拜上父皇母後,飄萍既知世間有親生父母,其願已足,此生無憾矣!飄萍志在天下,何必終日環繞膝下,效兒女之狀乎!”低聲道:“先生将吾原話回報父皇,不可更改一字,切記切記!”簡雍謹記,回到中華,來告葉飄零。
葉飄零默然不語,半晌歎道:“銀屏志在天下,遠嫁南蠻,飄萍志在天下,安居異國,如何巾帼英雄,上天皆忌乎!”使人請慕容秋水來到,盡告飄萍之言。
慕容秋水聞得,泫然欲泣,道:“今既魏華通好,飄萍何故不回!”猛然省起道:“天下僅魏、華兩國也,若是通好,四海自然清平,盛世将至,飄萍何來天下之志!”
葉飄零亦悟,再将飄萍之書檢看,拍案道:“是了!此詩其實句句不通。
飄萍既知生身父母,如何能稱無根飄萍乎?其中必有深意也。
”慕容秋水下淚道:“飄萍實思歸國,故作無情狀者,必念曹操恩重,倉舒情深,不忍棄之而去也。
吾兒隻知養育恩重,豈不念血緣之情乎?”葉飄零道:“秋水勿憂,隻需好生結交魏國,克盡誠心,使兩國各不相疑,孟德托孤之言已遂,飄萍終有歸國之日。
屆時各止幹戈,家人團聚,終養天年,與民同樂,此吾如今至願也。
”
早有馬超求見,葉飄零令入,問曰:“孟起何事?”馬超道:“孟德已死,雖非臣親手所殺,父仇畢竟已雪也。
有一事萬乞陛下成全。
”葉飄零道:“孟起随朕已有八年,外雖君臣,内為兄弟,何事不可言之?”馬超道:“當日皇後居北,左匈奴南下,将脫脫公主失落右部,劉豹欲收為兒媳,超與左匈奴脫脫公主私定婚約,許諾他日必來迎娶,願陛下成全。
”
葉飄零道:“此亦美事,孟起何不早言?可發一書往長安,使飄萍吾兒以一言相助,劉豹自送脫脫公主南來也。
”馬超拜謝而退。
葉飄零遣使西去,魏華既已通交,長安城中,百姓鄉民衆口傳揚:景泰陛下效仿舜堯,築壇祭天,親授玉玺,禅位曹丕,魏王雖三番辭讓,盡皆不準,群臣擁戴之下,勉強進位稱尊。
使者大異。
又有景泰帝巡視萬民,遍稱魏王謙遜之德,諸民皆點香花相慶。
曹丕挾使景泰巡回已畢,封為漢興公,遣使送出長安,非宣召不可入朝,當下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文武百官盡皆升賞,自退宮中,笑曰:“舜、堯之事,朕知之矣!”有詩歎曰:
四百年間基業搖,古今豈有不亡朝?欺民瞞衆終欺己,安敢欺天比舜堯!
又曹丕見中華已非外患,内憂盡數驅除,自是日日笙歌,旦夕勁舞,玉龍、金鳳台上,甄妃郭後,日夜居于其中。
早報中華,葉飄零慨然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