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逐流以皇子之身,亦不免為生計所迫,落草為盜,問蒙鴛山魁首姓名,對曰:“某姓王名基,字公援,本乃農家,幼學弓馬,因家貧不得已為盜,今得大王如此英雄,山寨自此無憂也。
”逐流道:“莫非王豹之子?”王基道:“正是。
”逐流道:“原是故人,既有武藝,當用報國安民,落草山中,終難長久。
”王基道:“某雖知之,奈何家貧,遭伯母嫌棄,屢賄縣令,多加刁難,因此不能進身。
”
逐流道:“當今聖上開設學堂,育才招士,豈有賢才隐于山谷之理?此縣既貪賄賂,其實可惡!汝願歸正乎?”王基忿然道:“某雖山野之人,豈無報國之心?奈世情如此,不容某展心中之志也。
”逐流喝退左右喽羅,單喚王基道:“吾乃中華皇子,江夏王逐流,落難至此,汝既願歸正,吾當引薦。
”王基大驚,當即拜倒道:“肉眼不識殿下,罪該萬死!”
逐流道:“皇子為寇造反,傳揚開去,有損國容,吾止告汝一人,切勿洩露。
”王基允諾,倍加敬重。
于是逐流與脫脫公主暫寄山寨之中,深居簡出,群盜見識逐流當日武藝,以為神人,無不畢恭畢敬,背則稱首,面則稱王,大酒大肉,好生快活,凡逐流有話,盡皆凜從。
無數日,王基來告道:“山寨缺糧,衆兄弟皆有怨意,未知殿下如何裁處?”脫脫公主在旁笑道:“無用哥哥,既已為寇,豈有不下山打劫之理?”逐流道:“正所謂在其位而謀其政也,公援召集兄弟,即日下山。
”
王基愕然領命,早将人馬取齊,逐流道:“衆兄弟聽者,爾等既入江湖,當思鋤強扶弱,劫富濟貧,今日下山,非為劫掠貧民,贻害同道,但與縣令借糧,若不與時,自有吾為爾等作主。
”群盜面面相觑,都道:“某等吞據此山數年,官府雖然奈何不得,吾等亦不曾招惹官府,今日大王如何欲往虎口拔須?”有王基道:“吾等本為良民,今至此境,皆因縣令迫害之故,此仇不報,非為人也,大王武藝絕世,衆兄弟何必遲疑?”
于是衆皆欣喜,依逐流之命,打旗号曰:“為民作主”、“驅除腐吏”,舞鋤執鍬,下山殺奔佳縣而來。
守門護衛,怎料蒙鴛山盜寇竟敢殺入城中,皆不曾防備,方欲喝時,逐流早已搶進,當住城門,喝群盜各入,衆護衛盡皆逃散,百姓慌亂,四面奔走,惶惶亂作一團,逐流當先大喝道:“佳縣縣令縱子搶親,橫行不法,今日吾等隻為替天行道,衆百姓不必驚惶,各歸原地,自保無恙!”衆百姓驚魂方定,但見群盜并不傷人,這才各自心安。
逐流早到衙門之前,飛馬揪出縣令張獻,于其家中搜出私貪銀兩,足有萬數,分賜衆人,周濟百姓,四面喝彩慶賀之聲,盈于天際。
逐流暗歎道:“當初落拓之日,人多鄙視,今一旦猖狂,衆皆如此敬畏,人情勢利,一至如斯!”自坐大堂之上,一衆書吏,皆來參拜,各言縣令之事,或曰其人貪贓枉法,或道其人護短橫行,或言其人窮侈極欲,或訴其人魚肉鄉民,或罵曰官迷心竅,或斥曰欺上瞞下,又有人指證他好色荒淫,毀壞良女無數,亦有人盡數其圖謀不軌,暗藏軍械龍袍,更兼迷女戀男,虐人為樂,種種罪名,不一而足,數之不盡。
張獻垂首跪于一旁,隻是顫栗。
脫脫公主道:“此人罪孽,不至如此吧?”有一吏曰:“此人之罪,罄竹難書,小人等縱有蘇、張之舌,無法盡述。
唯大王神武英明,仁德蓋世,武藝通天,胸襟如海,若為縣宰,實百姓之福,蒼生之幸,國家自此中興萬載,社稷自當永盛不衰,吾等一生皆賴大王福蔭。
”逐流哈哈大笑,回顧脫脫公主道:“公主,此人之言,豈不好笑?”脫脫公主道:“無用哥哥休要得意,今為人所敬,蓋因勢也,若是窮途之時,能有今日之事乎?”
逐流心下一動,忽地想起司馬昭之言,不覺怔怔出神:“古來宮廷之間,争寵邀權,多有前車之鑒。
曹子建奇才絕代,被貶新平侯,醉酒為樂,郁郁不堪,正是後事之師。
吾當日隻道皆是傳言,不信手足之間竟能如此無情,今觀落難之時,兼有王基父伯為證,方知此事不虛也。
”脫脫公主見他發呆,推了他一把道:“無用哥哥,發癡作甚?”
逐流方才夢醒,望脫脫公主時,但見得玉貌花顔,颦笑之間,動人心際,逐流忽覺心煩意亂,說不出的郁悶,半晌站起,拂袖而入後堂。
脫脫公主不知何意,囑咐王基道:“休教走了縣令,吾等已有盤纏,不日還京,當押此人一并起程。
”亦入後堂而來。
逐流正立井欄之畔,脫脫公主來到背後道:“無用哥哥為何煩惱?”逐流道:“吾等離家半載,終于可以還都,吾又何須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