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坐其上,渡水而過,如履平地,安然逃回營去。
張虎虎軀再震,十分駭異,歎道:“如此神物,非人力可破也。
”便問蠻軍俘虜,對曰:“其藤生于山澗之中,盤于石壁之上,吾等采得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幹複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铠甲,若穿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故号藤甲軍,舉世莫能當也,更兼阿鳳女王之神武,汝等如何能敵?可速投降。
”左右大怒,皆欲斬之。
張虎止住,與蠻人道:“吾與阿鳳舊交,并不肯兵戎相見,今縱汝回去,還望轉告。
”遂釋其還營。
銀屏微歎道:“分崩兩國,豈能免戰?吾但願經此一役,世間再無兵戈!”遂引無當飛軍推鋒大進。
張虎望見,虎軀狂震,亦下城池,兩邊列陣,銀屏負劍獨立陣前,按辔徐徐道:“師兄安在?”
門旗卷起,張虎閃出道:“銀屏吾妹,一十二年全無音訊,隻道此生難以再睹芳蹤,今沙場幸遇,雖劫後餘生,亦深慰渴懷也。
不知師妹漂泊南中,諸事可都安好?”銀屏微微欠身答道:“蒲柳弱質,不解風情,多勞師兄挂念。
殘生猶得與師兄重逢,亦上蒼眷顧也。
”張虎虎軀劇震,道:“妹子舍身南嫁,深入蠻荒,陷于不毛之地不得還鄉,吾每思之,即恨葉飄零入骨也。
妹雖南去,亦念吾乎?”
銀屏不言,半晌拔腰間寶劍在手,緩緩道:“小妹昔乃關門之後,今為南中之女,南嫁之事,與我師伯何幹?南中乃吾家舍,孟獲是我夫君,輾轉天涯,幾番曆劫,後得居舍伴夫十二年,此平生大幸也,唯聞叔父仙去,常恨此身不能早返中國,拜祭墳前,銀屏枉負深恩,此生歎惋不盡!”
張虎但望銀屏風采依舊,一如當年,虎軀又震,苦笑道:“銀屏,至今你言語中仍不肯落半點下風!既甘嫁南疆時,如何猶念中國之事?吾等父輩敵國深交,一生肝膽相照,今若有靈,必不忍見吾等厮殺也。
”銀屏道:“中國南疆,皆天下也,當年水淹七軍之慘,至今妹猶難忘,豈敢不為天下人之事抛頭灑血乎?況中華陛下乃我師伯,今二弟窘迫,不容不救。
小妹知師兄受魏深恩,願盡愚忠相報,若勸你順天投華,早棄兵戈,必不得允準也,今日之事,唯戰可解。
”
張虎虎軀還震,道:“吾妹昔年淆關大捷,關西震動,愚兄自量難敵,然果如吾妹所言,吾今決意為國而死,決不降華,你我争戰,勢不可免,甯當誓死,願觀陣勢。
”銀屏道:“三十年來,天下紛亂,無辜士卒,死傷過半,今願與師兄陣前獨鬥,一定兩軍勝負。
”張虎虎軀略震道:“吾實不願喪于亂軍之中,若死吾妹刀下,足瞑目矣!願觀吾妹春秋刀法。
”
銀屏緩緩點頭,各陣皆退一箭之地,金鼓鳴處,塵土飛揚,雙騎并出,兩刀縱橫,張遼生子,夔門揚武,關公有後,僻土施恩,當年曾鑄和親恨,今日陣前兩争鋒,護國義,一統功,至今俊郎不解烈女聲。
場中兩将,戰到七八十合,銀屏春秋刀法愈趨純熟,張虎不由得虎軀連震,手下卻漸漸軟了,許儀、典滿見張虎将敗,各自拍馬向前。
這邊兀突骨、祝融夫人各自相迎。
陡聽張虎大叫道:“先已有言,豈能背諾,我張虎一世無用,何用生為?”忽地回刀将欲自盡,銀屏拔出腰間寶劍,早将張虎手中之刀打落在地。
張虎落馬,銀屏下馬扶起道:“小妹當年身入南疆,今亦不過如此耳,男兒尚不畏死,何必懼生?”張虎虎軀猛震,嘶聲道:“吾固知一死輕易,求生艱難,昔曾狂言永不放棄,然終此一世我與你相逢,未嘗絲毫取勝,如何能勝天意?今日又敗,夫複何言!”低頭往銀屏劍尖上撞去,虎軀猶震,卻已頭破血流而死。
有詩歎曰: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無情向落花。
流水本當東赴海,南疆中道忽安家。
張虎既死,兀突骨、祝融夫人殺敗魏軍,銀屏已将張虎收斂,碑曰:“大魏折沖将軍張虎之墓負心人關鳳謹立”,獨立墳前,垂淚黯然。
左右兩将皆道:“張虎已滅,成都隻在眼前,阿鳳何不速往?”銀屏道:“吾此生多受大恩,負遍天下之人,所欠之債,不計其數,如何能得盡報?”
祝融道:“阿鳳妹妹自入南中,多建功德,如何反出此言?若妹負天下,世間無不負天下之人也。
”銀屏道:“父母生,鄉親養,師伯垂憐,叔父授藝,不想到頭師兄竟死于我手。
”撫摸手中之劍,歎道:“此劍曾伴我師伯号令千軍,後為我攜入南中,未有片刻相離,三十三年來,此乃首度染血也。
”時野地之中,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