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展露頭角,是在赤壁之戰中說服孫權決心派兵,與劉共同抗曹。當時曹操帶大軍讨劉表,劉表吓得吐血而死,他的小兒子不與劉備開會研究便投降了曹操,劉備聞知,忙撤退,分成兩路,一路水,一路旱,水由關公帶,旱路由他帶。有劉表的舊部不願降曹,還有十幾萬的難民也跟着走,這些人民為什麼跟着走呢,一是聽說曹操這人很殘忍,曾屠過徐州五個城,二是劉備在新野與樊城表現出來的仁愛作風使人們有目共睹,所以才跟着他走。
這十多萬難民,使劉備吃了大虧,有他們在中間,使正常的行軍速度無法保證,但是我們不能不佩服劉備,硬是沒有抛棄一個難民自已跑路。曹操卻選了五千摩托化部隊,一日一夜跑了三百裡,于是劉備便吃了一個大敗仗。幸虧有張飛帶了二十個兵在橋邊練獅子吼,争取了幾十分鐘的時間,又有趙子龍拼了自己的性命救出了甘夫人與阿鬥,甘夫人并未跳井自殺,趙雲不曾推倒土牆,做落井下土的事。但還是丢了劉備的二個女兒,全部軍隊。(劉備有他先祖劉邦的作風,善于丢老婆孩子,呵呵),難民們史書無記載,不知道結果如何。
劉關張趙與劉琦會合,兵力勉強可以号稱二萬,與曹操的幾十萬,實在不成比例。除非發生奇迹,怎麼能抵擋住呢?但是奇迹還是發生了,諸葛亮走到劉備身邊說:“事情急了,我去向孫權求救。”
孫權這時正七上八下,打不定主意,張昭主張投降,理由有二個,一是力量懸殊,二是孫策當年臨死時有話交代過:若打不勝,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周瑜卻從來不把數目放在眼裡,對曹操的大兵團的實力,壓根兒看不起。孫權當時隻有二十七歲,從未有過與當世第一等狠角色曹操較量的經驗。這時諸葛亮到來了,于是立即接見。兩個人之間說的話大家都是知道的,孫權勃然大怒,随即又很高興,下令周瑜、程普、魯肅三員大将到江夏與劉備會合抗曹。
三國志很氣人就在這一點,在魯肅傳裡就說魯肅對孫權下決心起了最大的作用,在周瑜傳裡就說周瑜對孫權的下決心抗曹起了主要作用,(孫權招攬人心就會一句話,魯肅建議時就說:“這是老天爺把你送給了我“.在周瑜建議時也說:“這是老天爺...“。)在諸葛亮傳裡又說是孔明的功勞。我們莫衷一是,不過我們應該首先贊揚孫權,如果他沒有膽量,便有十個周瑜魯肅諸葛亮也都是白廢。
孫劉雙方這次是死裡求生,猛将全體出動,孫方有周程之外,計有韓當、黃蓋、淩統、呂範、周泰、甘甯、丁奉、呂蒙。而劉方就隻有關、張、趙了。而曹操的一方卻奇怪的很,大将特别少,隻帶來了曹仁、樂進,還有劉表舊将文聘。曹操根本不把這兩家看在眼裡,在一個月圓之夜,他酒後寫下了千古名作對酒當歌,表達他想象在統一南方成功後的空虛的感覺。
曹家父子的文采,不是孫劉二家的人能望其項背。上帝給了曹家以文采,卻吝惜了道德上的修養;給了孫家以英雄氣概,給了劉家以王朝正統,卻吝惜了文采,上帝是公平的。
于是開戰,經過和結果大家都知道,我不再多嘴了。三國演義的赤壁大戰寫得一波三折,精彩之極,可惜與事實相去甚遠。第一,諸葛亮沒有草船借過箭;第二,孔明沒有借東風;第三,諸葛不曾氣過周瑜,周瑜也不曾想害死諸葛;第四,周瑜雅量高緻,怎麼會容納不了當時小他七歲,沒什麼名氣的諸葛亮呢?第五,黃蓋并沒有被打得皮開肉綻,他不必要吃這個苦頭,曹操很容易相信他的投降是真的。第六,火燒赤壁應該叫火燒烏林比較恰當,在赤壁的兩軍相遇隻是序曲,在烏林的大燒殺才是決戰。第七,曹操在撤退時并沒有三聲大笑,招來伏兵。第八,在華容道并沒有關羽放他走。
當然,曹操一生從來不曾有過如此大的挫敗,然而他心裡明白嘴上卻不認輸,他向人說:“我不認為撤退是件難為情的事”(孤不羞走)。他還說:“船是我自已燒的!”老曹真可愛。
戰後,劉備接替病死的劉琦作了荊州市長,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将,負責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的稅收軍糧,類似今天的後勤司令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