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年齡
據史書記載:關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生年不詳。
他死的那一年,劉備59歲。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的說法,關羽小于劉備,稱劉備為兄,那麼他的壽命不會多于59歲。
但“桃園三結義”隻是小說家之言,在曆史上并無其事。
從史實的角度來看,劉備和關羽隻是主從———君臣關系,既然劉備不是他的“大哥”,他的年齡不一定非得小于劉備不可。
《三國志·張飛傳》說:“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這是有史可查的關羽的相對年齡,但也頗具模糊性。
說是比張飛年長數歲,這“數歲”是幾歲?何況張飛的年齡在史書上也沒有明确的記載,關羽的這個相對年齡隻能是相對又相對了。
過去有一個傳說:關羽的生辰是四個“戊午”———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時。
但按此推算,關羽應該生于公元178年,如果他生于這一年,那麼他在公元184年投靠劉備時隻有7歲,可見這個傳說是不可靠的。
元代有一位學者叫胡琦,他考證了關羽的年齡,結論是:關羽約生于漢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左右,比劉備還大。
清代的大考據家閻若璩素以治學嚴謹著稱,卻接受了這個結論,但我們至今還不知道胡琦的考證有什麼依據。
又:上述的解州地方官員朱旦在其《關侯祖墓碑記》中說關羽生于漢延熹三年(公元160),與胡琦的考證相近。
小說參照了這些說法,定為:關羽生于公元160年,死于公元219年,活了60歲,比劉備大1歲。
如果依齒而序,劉備應該管他叫“大哥”。
□關羽與《春秋左傳》
《三國演義》很強調關羽讀《春秋左傳》的情節,以表明關羽的忠義大節,他的情懷與氣質,都是與《春秋左傳》一書的熏陶分不開的。
許多地方的關帝廟都有“春秋樓”或關羽秉燭讀《春秋左傳》的坐像,這大大地提高了關羽其人的文化品味。
但嚴格說來,關羽讀的是《春秋左傳》。
《江表傳》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是其明證。
《春秋左傳》為魯國史書,記述的是春秋時代魯國以及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史事。
原書内容極其簡略,所叙述的每條史事,字數甚少,僅有大綱而無細節,所以近人錢玄同譏其為“斷爛朝報”,本來是沒有什麼可讀性的。
以後出現了三部诠釋《春秋》的書:《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被稱作”春秋三傳”。
在三傳中,《公羊》和《谷梁》二傳着重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即筆法和觀點,流于空言說經,也沒有什麼可讀性。
隻有《左傳》(或稱《春秋左傳》、《左氏春秋》)一書,史料豐富,叙事生動,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史學和文學巨著,極富可讀性。
當然,從學術的角度說,《左傳》其書以及《左傳》與《春秋》的關系,疑點甚多,至今仍無定論,本文不便展開讨論,我隻想告訴讀者:關羽讀的是《春秋左傳》,而不是《春秋》本經,這就夠了。
《春秋左傳》約成書于戰國初年,到了關羽那個年代,已經成書六、七百年了。
當時作為一種古書,已與通行的語言文字有很大區别,讀起來還是比較艱深的,沒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是讀不懂的。
而關羽卻把它讀得很熟,可以“諷誦”(背誦)下來,可見他有相當的文化水平,并不是一個大老粗。
這也可以反證:說關羽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大戶人家,在文化層次上也是合拍的。
□關興複仇
據《演義》所寫,關羽死後,在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中,關羽之子關興和張飛之子張苞,都為其父複了仇,殺死了仇人。
關興斬了潘璋,取心瀝血,就關羽神像前祭祀。
在荊州投降吳軍的傅士仁(按:應為士仁)和糜芳,在劉備軍威的震懾下,刺殺了擒獲關羽的馬忠,持首級到亭向劉備投降。
但劉備在盛怒之下,并沒有饒恕他們,命關興在靈前将傅士仁和糜芳用刀剮之。
這些情節頗有因果報應(而且還是“現世報”)和血親複仇的色彩,與史實并不相符。
在《三國志》以及裴注所引諸書中,都沒有關興參加夷陵之戰和擒獲,處死仇人的記載。
另據《三國志·潘璋傳》: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拜官平北将軍、襄陽太守,死于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戰後還活了十多年。
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書絕無記載。
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後也不見史書記載。
他們本是一些平庸之輩,投吳後沒有什麼建樹,默默無聞,史書也就沒有記載他們的必要了。
□玉泉山顯聖
《三國演義》有關公顯聖的情節,說關羽死後,陰魂不散,飄至當陽玉泉山。
山上老僧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見關公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