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大呼:”還我頭來!”普淨說:“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
今将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顔良、文醜、五關六将等衆人之頭,又将向誰索耶?”關羽聞言,恍然大悟,當即皈依佛教而去。
以後往往于玉泉山顯聖護民。
鄉人感其德,在山頂建廟,四時緻祭。
這是個宗教性的神話,不見史書記載,最早見于南宋天台宗僧人志磐所著的《佛祖統記》,說的是隋朝的事,《三國演義》就是據此改編的,時間從隋朝改為三國,又把僧人的名字由智(椅yi)改為普淨。
如今在湖北當陽之西30裡的玉泉山麓,有一玉泉寺,始建于東漢末年。
寺廟附近的坡上有一石制望表,高約七米,上刻”關雲長顯聖處”幾個大字,旁邊的石碑刻有“最先顯聖處”,都是後人的附會。
□關羽的妻子和後嗣
關羽的妻子是誰,史無明文。
約成書于元末的說唱詞話《花關索傳》,說關羽之妻為胡氏,是後來形成的傳說。
根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有兩個兒子:關平和關興。
《三國演義》說關平是關羽的義子,而《三國志》本傳及《蜀記》都稱為”子平”,可見他是關羽的親生兒子,義子之說并沒有根據。
另一個兒子關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
弱冠為侍中,數歲卒。
”
我們對《關羽傳》的這段記載加以诠釋,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1、關興在少年時有”令問”(好名聲),丞相諸葛亮很嚣重他。
劉備稱帝那年,蜀漢稱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諸葛亮于是年為丞相,是時關興正在年少,而關羽已經死去二年了。
這也可以反證:在夷陵之戰中,年少的關興是不可能上戰場為父複仇的。
2、弱冠(20歲)出仕時,關羽已經死去多年,沒有過多久,關興就英年早逝了。
本傳還說關興有兩個兒子:關統和關彜。
按照《花關索傳》的說法,關羽還有一個失散的兒子,因先後被索,花兩家所收養,遂以關、索、花三家的姓為姓名,取名花關索。
但這部說唱詞話的内容荒誕不經,毫無史實根據,羅貫中編著《三國演義》時也沒有采納。
史書上說關羽有女兒,孫權派人來求婚,關羽未允,還辱罵了使者。
但她的名字,也不見史書記載。
按照雲南的民間傳說,她叫銀屏,關羽和劉備相繼辭世後,由諸葛亮作主,把她嫁給蜀漢大臣李恢之子李蔚,随丈夫長期居住在南中地區的俞元(今雲南澄江),當地人稱為“關三小姐”。
現在澄江還有她的墓和“梳妝台”遺址,恐怕都是後人的附會。
她的丈夫李蔚也不見史書記載,按《三國志·李恢傳》:李恢的兒子叫李遺。
另據《蜀記》:魏将龐德之子龐會,随鐘會、鄧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為龐德被關羽殺害,龐會為了複仇,誅滅了關氏全家,所以關羽沒有留下後人。
□士仁和傅仁
士仁,《三國演義》作傅士仁。
查閱史書,隻有《三國志·關羽傳》寫作傅士仁(現行的中華書局校勘本已經把“傅”字删去),其它地方都寫作士仁。
《季漢輔臣傳》還說:“士仁,字君義。
”看來此人姓士,名仁,不是姓傅,名士仁,早期版本中《關羽傳》的“傅”字是衍文。
據《通志·氏族略》:士氏是周宣王時杜伯之子隰(習、xi)叔之後,杜伯被殺,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掌管獄訟之官),其後人以官為氏,就是士氏。
□關羽與同僚及士卒的關系
我們查閱史籍發現:關羽與同僚的關系很不和諧,說是“全面緊張”,殆不為過。
馬超:聽說馬超歸附,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三國志·馬超傳》)
黃忠:聽說黃忠為後将軍,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三國志·費詩傳》)
糜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私人關系不和),叛迎孫權。
”(《三國志·麋竺傳》)
士仁:“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三國志·楊戲傳》)
劉封、孟達:二人鎮守上庸,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請二人發兵相救,二人坐視不救。
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評論關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憑恃英勇的名聲,帶兵沒有章法,簡直是主觀蠻幹。
”)(《三國志·廖立傳》)
潘:“亦與關羽不穆(不和)。
”(《三國志楊戲傳》)
關羽長期鎮守荊州,以上蜀漢的文武官員都是在荊州及其周邊者,幾乎多數與其不和。
關羽與同僚的關系雖然很緊張,與士卒的關系卻是比較和諧的。
《三國志·張飛傳》說:“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二人正好相反。
小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