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
根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呂蒙在白衣渡江以前向孫權上書,自稱常常有病,要求“以治疾為名”,把自己調回建業,可見他是一個老病号了。
關羽敗死不久,呂蒙也因為舊病發作醫治無效而死亡。
這在時間上隻是一個偶合,如果說其中有什麼因果關系的話,那是因為呂蒙在讨伐關羽的過程中過于勞累了,心力交瘁引起舊病複發和轉劇而導緻死亡。
呂蒙死時42歲,如果關羽活了60歲,他小于關羽18歲。
□水淹七軍
關羽進攻襄樊不久,就發生了“水淹七軍”的事件。
《三國演義》描述此事說:時值八月秋天,連日大雨不止。
關羽把軍隊移于高阜處,差人堰住各處水口。
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命人放水淹了魏将于禁的七軍,于禁投降,龐德奮戰被擒,誓不投降,引頸受刑,壯烈而死。
總的看來,《三國演義》所述,大的輪廓尚符合史實,而情節間有出入。
最大的出入是,綜合《三國志》各傳的記載,水淹七軍是由于漢水突然上漲所緻,魏軍是遭受了自然災害,并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堰所緻。
當然,關羽多年鎮守荊州,熟悉江漢一帶的地理、氣候、水文等情況,在高處紮營,避免了水患,又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消滅了敵人;而于禁等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紮營于低處,又缺乏警惕性,沒有防禦天災,導緻了戰争的失敗。
從這個角度看,雙方的勝負也并非完全取決于天災,也包含着人謀的作用,也有一個軍事指揮者的主觀能動性問題。
但因為天災而水淹七軍和因為關羽的事先謀劃而水淹七軍,從性質上說畢竟是兩回事。
對于關羽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僥幸成功;而對于于禁來說,則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
□進攻襄樊
關羽進攻襄樊,是他失敗的一個起點。
但此事的真實背景,我們至今仍不清楚。
主要的問題是:關羽發動這場戰争,是他個人因頭腦發熱而冒進,還是有劉備的命令?我們遍查史書,找不到劉備發号施令的記載,也沒有諸葛亮等權威人士的表态,連一絲一毫的蛛絲馬迹也沒有。
如果說,這是關羽的個人行動吧?這麼重大的事,他怎能一個人就作了主?而我們翻閱史書,自從關羽發動了荊州戰争,始終沒見西川方面派來一兵一卒支援,也沒有任何動靜,隻是任其自生自滅,最後使關羽落得個失地授首,含恨而終。
而在荊州失守,關羽敗亡之後,劉備才積極動作起來,帶着滿腔悲憤,親率大軍東進伐吳,首尾連營七百裡,場面堪稱壯觀。
但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你劉備和諸葛亮早幹什麼了?
從當時的形勢看,關羽出兵襄樊是不合時宜的。
第一,從蜀漢整體的情況看,劉備剛剛從曹操手中取得漢中、上庸等地區,軍隊需要休整,後方和新占領區需要鞏固,不宜馬上再發動大規模的戰争了。
第二,從荊州的形勢看,當時東吳全吞荊州之心未死,随時都有前來奪取荊州的危險,蜀漢方面應該以主要的精力來鞏固荊州的防務,防備吳人的進攻,而不應該貿然北進,另辟戰場。
第三,從曹魏的情況看,當時雖然遇到了一定的麻煩,如在朝廷上東漢老臣中仍有一些反曹勢力在窺測時機,地方上發生了以侯音、孫狼等人為代表的叛亂等等,但其實力仍很強大,并沒有出現土崩瓦解之勢。
我們實在不明白,這麼明顯的問題,蜀漢方面的當權人物和有識之士(包括劉備、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估計到而阻止這場戰争的發動呢?
劉備死後,後主襲位,諸葛亮輔政。
當時有一個名叫廖立的人,出任長水校尉。
他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心中很不滿意,便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發了一頓牢騷,批評了蜀漢方面的一些人和事,态度雖然過激,卻不乏真知灼見。
關于關羽失荊州問題,他說:“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主觀蠻幹)耳,故前後數喪師衆也。
”這條資料很珍貴,我們今天來研究當年關羽進攻襄樊和失荊州的責任問題,這幾乎是僅存的原始資料了,但可惜它也具有模糊性。
從“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一句來看,似乎關羽進攻襄樊為劉備所“使”,荊州之失與關羽之死,劉備應該負責任;而從後面的話來看,又似乎是關羽一意孤行的結果。
當然,再結合前面的一句話來看,劉備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之,關羽發動這場戰争的真實背景,至今仍是一個曆史之謎。
小說把它寫成是關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劉備作了報告,而劉備卻沒有重視起來,既沒有遙控指揮,又沒有給予多少支援,這也隻是根據傳世史料的一種推測而已,也許是“雖不中,亦不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