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讀史劄記

首頁
    那麼,關羽在其中必然會做一些手腳,史籍雖無明文記載,卻是情理中事。

    小說在這方面有一些展開性的描寫,根據就在于此。

     馬超歸附劉備後,關羽對馬超有些嫉妒,所以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的才能可以和誰相比。

    諸葛亮知道關羽“護前”(驕傲護短),回信說馬超很了不起,但還不如你美髯公絕論逸群。

    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三國志·關羽傳》) 又據《三國志·黃忠傳》和《費詩傳》:劉備作了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将軍,想用黃忠做後将軍,諸葛亮怕關羽“不悅”,覺得不太合适,還是劉備派費詩為使者,說服了關羽。

    人們讀史至此,也許要責怪諸葛亮滑頭,沒有原則性,但關羽是劉備手下的大紅人,又如此桀骜不馴,諸葛亮不和點稀泥,又有什麼辦法呢?千載之後,我們猶可以想見諸葛亮的不得已的苦衷! □義釋黃忠 黃忠是蜀漢的名将,《三國志》把他的傳記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并列地編入一卷中,《三國演義》稱這五個人為“五虎将”。

     《三國演義》有“關雲長義釋黃漢升”的情節,說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取了零陵、桂陽、武陵三郡之後,命關羽攻取長沙郡。

    長沙太守韓玄命老将黃忠與關羽交戰,關羽欲用拖刀計斬之,而因為黃忠馬失前蹄,落下馬來,關羽不忍心殺他,饒了他一命。

    次日又戰,黃忠為了報答關羽的不殺之恩,用“百步穿楊”的箭法射了他的盔纓,而沒有傷及要害。

    兩個人的交戰情況都被韓玄看到,回營後欲斬黃忠,虧得大将魏延救下黃忠,殺了韓玄,二人投降了關羽。

     這個情節于史無據,為《三國演義》所虛構。

    根據史書,我們隻知道,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帶去了諸葛亮與趙雲,卻沒有帶去關羽的記載。

    看來關羽和黃忠并沒有在長沙郡交過手,當然也就沒有“義釋黃忠”的事了。

    另據《三國志·黃忠傳》:當時黃忠鎮守攸縣(今湖南茶陵西北),劉備兵到長沙,韓玄投降,黃忠也随着投降了,韓玄何嘗死于魏延之手? 事隔多年之後,關羽鎮守荊州時,黃忠在定軍山斬了曹魏大将夏侯淵,聲威大震。

    不久劉備做了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将軍,黃忠為後将軍,當前部司馬費詩到荊州去宣達王命時,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拜受官職。

    虧得費詩義正辭嚴地進行開導,關羽才感悟而拜受(見《三國志·費詩傳》)。

    可見關羽很看不起黃忠,他們并沒有在戰場上互相放過一把的生死之交。

     □單刀赴會 “關雲長單刀赴會”也是一個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時期便廣為流傳,《三國志平話》和宋元戲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關漢卿有《關大王單刀赴會》一劇。

    這些作品都從尊蜀貶吳的立場出發,對史實作了許多改動。

     《三國演義》又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加工。

    說的是:劉備取得益州以後,東吳要索回荊州,雙方争奪荊州的鬥争激烈起來。

    魯肅和關羽各帶重兵,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一帶對峙,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魯肅思得一計,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邀關羽赴會,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機殺之。

    屆時關羽隻帶親兵十餘人,由周倉杠着大刀,單刀赴會。

    由于關羽事先有所準備,會後才脫了險。

     從評話、宋元戲曲直到《三國演義》以至近代戲曲,都突出了關羽單刀孤膽、機智勇敢的凜然正氣,而魯肅在他的反襯之下,卻成為一個尴尬被動,窩窩囊囊的人物了。

    但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并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所謂“單刀”,并不是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而是赴會的将軍們(雙方各有數人)各帶一把佩刀。

    赴會的地點不是陸口,而是益陽。

    當時關羽和魯肅的軍隊在益陽(今湖南益陽市)相拒。

    小說的描述,就是本之于史書。

     《三國志·魯肅傳》還記載說:當魯肅在會上責備蜀漢方面不歸還荊州時,坐上有人大聲地插話辯解,被關羽叱退。

    這個插話的人,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子,《三國演義》上說是周倉。

    這當然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上面說過:周倉是一個虛拟的人物,根本就不見史書的記載。

    小說把這個插話的人寫成趙累,盡管也不是實錄,但曆史上确有此人。

    他是關羽手下的将軍,關羽敗走麥城時,他也被吳人俘獲了,後來下落不明。

     □呂蒙之死 據《三國演義》所寫,關羽死後,孫權因為在荊州的勝利,設宴大會諸侯慶功,置呂蒙于上位。

    忽然關羽附體于呂蒙,大罵孫權和呂蒙,呂蒙當即七竅流血而暴亡。

    這不符合史實,實際上呂蒙之死與關羽的追魂奪命毫無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