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光和元年

首頁
    是"欺騙"之意,說起來并不是個好名字。

    其由來是他從小便以欺騙别人為樂。

     --少機警(富機智),有權術。

     這是《三國志·武帝紀》中的記載,由此可見其智謀之一斑。

     少年時期,曹操是個令人頭痛的頑童,他的叔父常向曹嵩告狀。

    因為當時厲行連坐制,一旦家族中出了不肖子弟,則全體族人都會受到連累,所以當然需要彼此注意。

    話雖如此,不過叔父實在過于唠叨,因此曹操心生一計。

    有次見叔父來,便口吐泡沫詐倒于地。

    叔父問起,曹操答曰:"卒中惡風(癫痫)"。

    叔父驚告兄長曹嵩,嵩急視之,孰料曹操竟口貌如常,且曰:"兒中惡風?焉有此事?皆叔父胡言也……"自此之後,曹嵩便不再聽信胞弟之言。

     --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品性)。

     這是《三國志·武帝紀》上的記載。

     曹嵩對兒子簡直束手無策。

     根據後漢制度,郡國人口每二十萬人中,每年可推舉一名"孝廉"。

    以筆試作為選吏标準的"科舉"是在七世紀的隋朝始創。

    在此之前,皆是由夠資格的人士推薦。

    雖說是推薦孝子跟廉吏,但這不比考試,沒有一定的标準。

    結果,地方豪族子弟當然順理成章受到推薦。

     熹平三年(公元一七四年),曹操時年二十,受推薦為孝廉而取得官職"郎"。

    所謂"郎",是侍從及宿衛之類的小吏,算是候補的官吏。

    至于郎以上的官職,也是全憑推薦制。

     曹操先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首都洛陽的治安管理工作,共分東、南、西、北四部,每部各有一名部尉負責其事。

     北部尉曹操一上任,便在門口挂上十餘根五色棒,凡有違犯禁令者,以此棒杖責之。

    由于打得兇,故而經常會打死人。

    夜間通行受到禁止,違者須被杖斃。

    犯禁的通常是那些跟宦官或顯貴有關系,相信夜行之類的微罪不至于讓自己受罰的人。

    偏偏曹操不理這一套,對他們一律大刑伺候。

     小黃門蹇碩深受靈帝寵信,他的叔父仗着有侄兒撐腰而違禁,于夜間外出。

    曹操毫不留情地将他杖打至死。

    此事震驚了全洛陽。

     --不可!此事未免過分。

     衆顯貴雖議論紛紛,但因曹操是奉公行事,故而無從處罰他。

     此時,曹嵩為了兒子而四處向人賠不是。

     --那就幹脆讓他升遷吧!他之所以會惹禍,問題就出在現今的職務。

     這事便以此一結局收場。

     盡忠職守的曹操于是獲升一級。

    北部尉的俸祿為四百石,再上一級便是縣令。

     這便是曹操任頓丘縣令的由來。

    曹操自身亦知曉其中原委。

     --豈有此理…… 之後,曹操便急轉直下,開始怠忽職務。

    他經常不在縣衙,随性所至,動辄外出。

     曹嵩于是又提着禮物,為兒子之事到處奔走。

     --犬子因追求學問而四處尋訪名師。

     曹嵩隻能替兒子如此辯解。

     "光憑謹言慎行,無法處世安然。

    我兒應該多磨煉才能。

    "曹嵩告誡兒子。

     "先前曾請公祖先生看相,他說孩兒有異才,名之為命世之才。

    爹的意思是要孩兒磨煉此一才能嗎?"曹操答道。

     "嗯……"曹嵩歪着腦袋沉吟,"想必知道是我兒,所以才會說這種中聽的話語。

    面相哪能作準?""對了,孩兒拿着公祖先生的薦書去見許子将,卻故意不出示薦書,結果遭到冷落。

    量此人也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但此人的月旦評可是有頗高評價。

    你請他看相了嗎?""他說孩兒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 "哦,這話倒是刻薄。

    " "那是因為孩兒觸怒了他。

    其實孩兒已經知道個中把戲。

    ""什麼把戲?" "此人大概收集了天下孝廉以上所有人物的資料。

    關于孩兒的事,他自己說是自袁本初口中得知。

    ""袁本初是汝南出身吧?" "正是。

    是孩兒的幼時玩伴,對孩兒知之甚詳。

    說不定就連在劉家搶婚之事都說了出去……不過,話說回來,能夠成為英雄倒也不錯。

    "在父親面前,曹操總算不敢笑得太放肆。

     在那個時代,各地的地方豪族名門都将子弟舉為孝廉送往洛陽,這些人獲擢升後,大多在該地置産居住。

    跟曹家一樣,稍有名望的地方豪族皆以洛陽為實質根據地。

    他們在洛陽的宅邸大緻都在同一區域,故而他們的子弟也常有機會成為友人。

     汝南袁家是名副其實的名門,公子袁紹,字本初,與曹操是竹馬之交。

    及長,兩人雖因逐鹿天下而争戰不已,但在孩提時卻是好友。

     在未被舉為孝廉之前,兩人皆年少氣盛,當時正好鄰近的富豪劉家舉行婚禮。

    新娘是附近某儒者之女,亦是兩人的幼時玩伴。

     新娘名曰"阿真"。

     --我讨厭那個男人。

     她所說的男人正是未來的夫婿。

     由于這是樁被逼的婚姻,故血氣方剛的曹操與袁紹因同情阿真而義憤填膺。

     --我二人不如前去鬧婚禮。

     --幹脆将阿真搶過來。

     兩名不知天高地厚的公子哥兒于是策劃在婚禮上搶奪阿真。

     由于兩人常去劉家遊玩,因而知道劉宅的房間及通道配置狀況。

     在婚禮當天,兩人從房中将阿真扛出,不巧卻被劉家仆人發現。

     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