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節

首頁
    片新屋。

     過了中庭便見到一座亭子,亭中有塊大石碑。

    走進亭去,陽光照在碑上,見碑文俱新,望著六首五言伴詩,題目是“禦制駐陳氏安瀾國即事雜詠”。

     碑文字跡都是乾隆所書,永琪心想,“原來皇阿瑪到這裡來過了。

    ” 碑上禦詩寫道:“名國陳氏業,題額日安瀾。

    至止緣觀海,居亭暫解鞍;金堤築籌固,沙諸漲希寬。

    總魔萬民戚,非尋一己歡。

    ” 永琪讀到“總虞萬民戚,非尋一己歡”,心下不由好生佩服,想到皇阿瑪即使是在遊山玩水問也念念不忘民間百姓。

     亭後的樓中還有皇祖雍正禦書“林泉音碩”的匾,永琪見下面的幾道詩都是稱賞園中風物,對陳家功名勳業頗有贊詞,心裡就想:“皇阿瑪對陳家真是恩眷有加呀。

    ”不由就細細觀看起這園子來。

     由西折人長廊,經“滄波浴景之軒”而至環碧堂,見堂中懸了一塊新匾寫著“愛日堂”三字,也是乾隆所書:永琪一怔,尋思道:“愛日’二字是指兒子孝父母,出于法言‘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

    孝日愛日’。

    ” “那是感歎奉事父母的日子不能長久,多一天和父母相聚,便好一天,因此對每一日都感眷戀。

    怎麼皇阿瑪親筆寫在這裡?” 出得堂來,經赤欄曲橋,大秀塢,北轉至十二樓邊,過群芳閣,竹深荷淨軒,過橋竹陰深處,便是陳老夫人的舊居筠香館。

     隻見館前也換了新匾,寫著“春暉堂”三字,也是乾隆禦筆。

     永琪又是怔了一下,心中疑團越來越多,心想:“孟郊詩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才草心,報得三春暉。

    ‘春暉’二字,是兒子感念母恩的典故,除此之外,更無他義。

    皇阿瑪寫這匾挂在陳老夫人的樓上,是什麼用意?” 永琪沉思良久,難解其意。

     此時,乾隆回過身來交待他:“棋兒,你就在這裡等候著,我和劉老夫人到樓上去有事相談。

    ” “是!”永琪不敢違令,心裡又很不放心。

     乾隆隨劉老太太輕輕上樓來,房內無人,房內布置的正是陳老夫人生前所置,紅木家私,雕花大床、描金衣箱。

     劉老太太此刻要行跪拜大禮,乾隆慌忙攔住說:“我今日微服前來,就是要徹底弄清楚那件事情。

    ” 劉老太太靠在椅邊發了一會呆,乾隆在一旁不敢稍有驚擾,房裡靜得有些可怕。

     劉老太太走到床邊從枕頭底下摸出一頂嬰兒帽子,一邊撫摸歎氣一邊老淚漣漣。

     那是一頂大紅緞子的繡花帽,帽上釘著一塊綠玉。

     劉老太大一邊哭一邊說道:“這是少爺戴過的帽”乾隆再也忍耐不住,一個箭步縱上前來,喊了一句;“老人家一一一”劉老太太神智漸定,仔仔細細的看著乾隆,看了好久。

     突然雙臂抱住了他,放聲哭了出來。

     乾隆連忙搖手,道:“別人聽見了不好,快別哭了。

    ” 劉老太大說:“不礙事,他們都到新園幹裡去了,這裡沒什麼人。

    ” “請爺坐下”,劉老太太擦擦眼淚說:“我細細說來。

    ” “我是小姐的贈嫁丫環劉瑞芳。

    ” 乾隆點點頭,明白了她說的小姐就是陳老夫人。

     “五十二年前,我們正在京師,小姐臨盆產下少爺,全家歡喜得了不得。

    ”劉老太太說到此望了乾隆一眼。

     “同年同月同日,雍親王家也產下一個孩子。

    過不幾日,雍王府來人。

    ” 劉老太大站起身來,從箱中找了一個黃布包來給乾隆。

     乾隆解開布包,見裡面用油紙密密裹了三層,油紙裡面是一隻小小的紅木盒子,掀開盒蓋,有一個信封,因年深日久,紙色都已發黃,信封上并無字跡。

     乾隆抽出那信封中的紙箋,見箋上寫了兩行字:“世棺先生足下,將你剛生的兒子交來人抱來,給我一看可也。

    ” 下面簽的是“雍邱”兩字,筆緻圓潤,字跡潦草。

     乾隆一見就認出正是先皇雍正的字體。

    自己出生之時,光皇還在做貝勒,所以用的是雍邱的落名。

     劉老太太接著說:“小姐生前曾說,少爺左臂有殷紅朱砂一塊,以此為證,自當人信。

    ” 乾隆看了信,聽了劉老太太這番話,所以種種疑慮均已得到證實,自己的身世再也無需懷疑,但內心仍是驚駭無比,顫聲問道:“娘是怎麼去世的?她生了什麼病?” 劉老大太掏出手帕來擦眼淚說道:“小姐那天不知道為什麼,很不開心,一連三天沒好好吃飯,就得了病,拖了十多天就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