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朝政的日子,乾隆和幾位大臣在養心殿議事。
他的左邊是爾康,右邊是福康安,十分威武地站著。
然後兩邊分別是永琪、永璉、紀曉嵐、福倫、傅恒等人。
兩個宮女侍立在旁邊,預備著筆墨紙硯。
這時傅恒奏道:“皇上,近來邊疆地區的事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苗疆的叛亂剛剛平定,西交又有些波動的苗頭了。
南疆的阿慕爾在天山被我家擊敗,現在又有蠢蠢欲動的苗頭;回疆的和卓族上次因為香妃事件至今還忿忿不平。
西北地處高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西北被他們控制了,對我們的威脅就大了。
”
乾隆不禁感歎:“西北始終是朕的一塊心病,這個問題始終是要解決的,關鍵是怎樣去解決。
”
“西北地勢高寒,戰略回旋餘地大,逼急了,敵人可以逃往帕米爾,也可以逃到羅剎國,”永琪分析道,“他們的優勢在于騎兵,機動性強,隨時可以從邊境回來襲擊騷擾,天時、地利、人和的好處全部在他們那一邊,如果硬攻的話,恐怕比較困難。
”
永璉馬上反唇相譏:“依你說,那對于小小的少數民族,我們就束手無策了?”
紀曉嵐見狀連忙調解說:“事情是到解決的時候了,既然涉及到是否動兵的問題,就應該多多考慮,穩操勝券的事情也要小心去辦。
”
乾隆也說:“曉嵐的話很有道理,現在我們就商議一下對策。
”
福康安建議:“我們應該乘著他們還沒有形成大氣候的機會,一鼓作氣,打掉這個苗頭!不然籌他們羽翼豐滿的時候,再來解決就困難了。
”
“我覺得打并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宜出兵的。
中國解決少數民族問題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就是‘和’。
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就拉開了中原和西北地區解決矛盾的序幕,但歷史表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取‘和’的政策,以和為貴,我想,不管是哪個民族,喜歡戰爭的狂人畢竟是少數。
”永琪對福康安的竟見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什麼叫‘不宜出兵’?我們打苗疆的時候,也是少數民族叛亂,不是一樣非常漂亮地解決了問題嗎?”永璉不以為然。
“苗疆的情況和現在大大不同了,其一、苗疆地處山區,我們采用的是‘圍而不打’、困死敵人的戰略,而回疆地域廣闊,道路四通八達,請問這麼圍?其二、苗疆的叛亂是既成事實,而回疆并沒有發生叛亂的行為,隻是有破壞穩定的苗頭,中國人最講究‘師出有名’,我們又以什麼令人信服的名義出兵?”爾康堅決站在永琪一邊。
“要找個名義還不容易嗎?你不敢出兵,我帶福康安再去!”永璉有些惱怒了。
“我們在西北地區隻有二十萬軍隊,并且現在都集結在青海西部、天山南麓一帶過冬”,永琪緩緩地說,“眼下大雪封山,路途遙遠,運送糧食十分困難。
我算了一下,每天就要軍需三千石,到了沙漠化地區,實際上運一石要損耗二十石,那就是六萬石糧食。
先遣部隊一萬人至少要準備兩個月的糧食儲備……就是九千萬。
就是從內地每天總共要準備六十一萬石糧食,粗算一下總計需要四千五百萬石!附近地區可提供的糧食有多少呢?福大人,你主管內務府,請你算一下。
”
福倫在心裡默算了一下:“陝西、甘肅、甯夏、青海、山西、河南,現存可供軍用的糧食有兩千石。
”
“那麼,這場仗又怎麼打?”永璉等人被間得啞口無言。
“很有道理!”看得出,對永琪的表現,乾隆非常滿意,“如果所有事情你們都能象永琪這樣做到心中有數,知已知彼,用事實來說話,以道理來服人,那朕就放心了。
至于回疆的問題,還是以安托為主,同時也要防止他們的叛亂傾向。
”
爾康說道:“并且,爾泰在西藏還可和我們遙相呼應。
”
“對,等回疆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我們還可以去西藏見見爾泰呢!”永琪興奮地說。
“那麼,朕是不可能親自出去了,你們誰願意代朕巡視邊疆,把朕的意思轉達給回疆的各族首領?”乾隆充滿期望地看著兩個兒子。
永璉因為上次平定苗疆沒有得到他所希望的結果,又與永琪的政見不同,當然找到了借口:“皇阿瑪,既然老五對西北的事物這麼熟悉,又主張和解政策,這次機會應該讓他去,也給他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
乾隆的眼裡隱隱露出一絲的失望。
“既然這樣,皇阿瑪!兒臣願意帶五千人巡視邊疆,向各民族表明我大清的誠意,盡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回疆問題。
”永琪立即表明了態度。
“同生死、共患難!臣願意伴隨五阿哥一同前往!”爾康總是站在永琪的身邊。
“另外,在青海—首肅—甯夏一線把邊境部隊拉開,也對他們造成一種威脅,相對地保證五阿哥他們的安全。
”福倫建議道。
“這對于孤軍深入的五阿哥他們,隻能起一種心裡安慰的作用了。
”紀曉嵐不禁輕輕地歎了口氣。
“永琪,國難思良將,在緊要關頭還是你們能為朕分憂啊。
”乾隆發自內心地說道。
“皇阿瑪,兒子為父母分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臣,這是天經經地義的事情,兒臣和爾康去邊疆,請皇阿瑪下令保證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用兵!”
“朕答應你們,傅恒,傳朕的旨意,命令陝甘總督立即在半月內準備好馬匹、糧食、草料等一切後勤用品供永琪他們使用,違者軍法從事!”
“臣遵旨!”
正是隆冬季節,京城被包圍在一片濃霧之中。
正午時分,隻聽見一陣喧嘩,遠遠地大隊人馬走出了宮門。
馬車全被包得嚴嚴實實,裡面裝滿了糧食、草料和大批珍寶。
隊伍前面的是威武雄壯的禦林軍,一面面軍旗迎風獵獵做響,緊接著是騎著戰馬的永琪、爾康、簫劍等人,在他們的中間,簇擁著乾隆。
後面的馬車裡,除了總是和他們在一起的小燕子、紫薇之外,逐多了一個晴兒。
到了城門口的時候,車隊停住了。
爾康說道:“送君千裡,終有一別,皇上,已經到崇陽門了,您就回去吧。
”
“好了,朕也就送你們到這裡了,兒行千裡,父母擔憂啊,何況這次你們又是全部出去呢,說實話,朕年紀也大了,總是想把兒女留在自己的身邊啊。
”乾隆感慨萬千。
“皇阿瑪,您就放心吧,我們也不是第一次出去永琪的眼睛濕潤了,“倒是皇阿瑪自己要保重身體。
”
“畢竟這次你們是去那天寒地凍的雪域高原,又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不管事情辦得怎麼樣,一定要盡快回來。
”乾隆說。
“皇上就放心吧,臣一定會盡力照顧他們的。
”爾康說道。
“簫劍,你對江湖上的事情很熟悉,這次你就多費點心,機靈點,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直接和陝甘總督聯系,不過,有你和他們在一起,朕心裡就放心多了!”兒女遠行,做父母的總是放心不下,乾隆此刻才算是了解了天下父母的心情。
“請你放心,我會把他們安全地帶回來!”簫劍鄭重地承諾道。
“永琪,你過來,朕還有話要說。
”乾隆突然想到了什麼。
父子兩人稍微避開了人群,旁邊長長的車隊靜靜地停在路上,遠處是長長的驛道,高高的白楊。
“永琪,這次讓你去邊疆,除了解決邊境問題外,朕還有一個想法,希望你能明白。
”乾隆說。
“請皇阿瑪明示。
”
“我們大清素來就有英雄出少年的傳統,你的聖祖爺康熙,八歲登基。
十五歲設計智擒鰲拜,十九歲平定三藩之亂,三打準葛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