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的鹽巴都是青鹽,年年都要到青海去,恩人需要,我們自然選最熟悉地形的人去。
”
于是苗民護送簫劍他們回大本營,藏紅花、鹿茸、麝香、三七、木葉草整整用了十個騾馱子作禮物。
色勒奔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依依分手時對簫劍說:
“您是個心地極好的人,佛爺必定保佑您。
有朝一日有使得著我們兄弟的,隻要捎個信來,千裡萬裡我們不辭!”
就在簫劍滿載而歸的時候,他并不知道永琪的大本營裡發生了一件大事。
永琪的五千大軍依林傍河紮下營寨,日子一晃就過了好幾天。
這一日正是太後者佛爺的千秋節,大軍雖已遠離北京,但永琪還是傳令下去教軍務分發每個士兵二廳鹹牛肉,一斤川黃酒同慶同歡。
五千軍士各歸統屬,疊石砌竈提水燒湯,一切預備停當,分帳篷席地而坐,飲酒吃肉取樂。
中軍帳小四兒裡外張忙,指揮親兵們擺拜壽香案,布瓜果桌子,正是一頭熱汗,恰見永琪,爾康巡營回來,帶著十幾個近衛戈什哈。
小四兒說道:“兩位爺,都預備好了,要不要知會各軍門,佐領過來?”說著便打下千兒去。
“不需要了!”永琪說道:“他們各自設帳,乘今天大喜的日子,也都要各自聚一聚。
”
于是領著紫薇、小燕子、晴兒、拈香在手,在案前對著北京的方向跪拜下去,五人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永琪仰首望月,喃喃說道:
“恭祝太後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太後千歲千歲千歲!”
這時月朗星稀。
岸風涼涼,濤聲遠長。
行禮完畢,眾人起身回到帳中,入席祝賀。
談笑玩鬧間。
想起紫禁城裡的種種往事,晴兒愈發惦念起簫劍來。
忽然聽到左營寨中歌聲嘹亮,是官制凱歌,唱得雄壯齊整:
舊聞天字原知向
今恐雄鋒不可攖
一一頡顓盡活首
夜來萬鬥靜無聲!
接著右軍兵士應和唱歌:
陣台將軍飛羽箭
戰酣勇士掣雕戈
降戎奉檄皆鷹犬
兔有山前得脫麼?
大家都停住了靜聽,心裡比較著哪個營唱得好。
永琪說道:“軍無凱歌兵氣不揚,這次雖說是巡視邊疆。
看近年來,邊疆日益多事,我們不得不有所戒備打算呀。
”
爾康道:“現在南北疆大有狼煙遍地之勢,這次皇上要我們巡視察探,看來也是做練兵興軍的準備不。
”
永琪長歎一聲,目光投向漆黑的遠方,說道:“我隻想兢兢業業,努力辦好差事能替皇阿瑪分擾解愁就好了。
”
又想到什麼,問小四兒:“中軍怎麼靜悄悄的?去看看都在幹什麼呢!”
“奴才不敢偷懶。
剛才各營又轉了一遭兒。
”
小四兒重:“海軍門正和兵士們說笑話兒呢,奴才笑得肚子都疼了。
”
“什麼將帶什麼兵。
”永琪笑道:“海察兒精靈機智,自己有自己的一套——他說什麼笑話,講給我們聽聽。
”
小四兒答應一聲“是”說道:“說的大女婿是文秀才,二女婿是武秀才,三亥婿是個泥腿杆子二百五。
”
他這一說,眾人已是笑了。
小四兒也笑,說道:“大家作詩,要有‘圓又圓’‘缺半邊’‘亂糟糟’‘靜悄悄’的話。
”
大女婿說:
“十五的月亮圓又圓
初六初七缺半邊
前半夜,亂糟糟
後半夜,靜悄悄
丈人便說好,丈母娘就斟酒給女婿。
二女婿說:
“月餅什麼的圓又圓
我咬了一口缺半邊。
嚼在嘴裡亂糟糟,
咽到肚裡靜悄悄。
丈母娘就誇獎:“到底是文武秀才,這詩做的真不含糊!”
三女婿見兩連襟兒得彩頭,就說:“我也有詩——
“丈人丈母圓又圓,
老丈人丈母兩個都說不通,女婿又說:
死了一個缺半邊。
一個死了亂糟糟,
一齊死了靜悄悄!”
後頭還有笑話,怕爺這邊有事,小的就趕回來了。
”
大家轟笑間,永琪說:“我出去活散活散,順便再查看一下營盤。
”
爾康立起身來說:“我陪你一塊去。
”
“不用了”永琪擺擺手,“你在這裡陪陪紫薇、小燕子、晴兒,我去去就來。
”
小燕子正想說那我和你一起去吧,見爾康傳了個制止的眼色,就忍住了。
永琪一個人走出帳來,但見篝火堆堆,松林聲聲,自己的心卻是莫名其妙的愁帳和失落,而且隱隱約約中又有一種不安。
越想越是有些心煩,不禁加快走了幾步,迎面的涼風例讓人舒暢了些。
這樣連看了幾個營帳,軍士們不是在鬥酒取樂,就是賭錢尋歡。
值夜的將棄軍士都站得直挺挺的,沒人敢疏忽職守。
慢慢離中軍帳遠了些,喧嘩笑鬧聲飄灑在後,永琪遙望明月,心有所感,喃喃念道:
“遠人但憶故鄉好,
且觀殘月晚今昏。
”
“將軍好才情!”身後突然有人悠悠來了一句永琪驀然一驚,反躍過身來,手腕一翻,長劍已從腰間拔出,口裡猛喝道:“什麼人?”——個黑衣蒙面人站在那裡—動不動。
永琪全身一寒,竟不知此人是從哪裡鑽出來的,怎麼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
“聽說將軍武藝好得很,今夜特來找你比劃比劃。
”那蒙面人邊說邊往前走了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