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興沙門命述
總顯三界差别門總顯五趣差别門
總顯四生差别門總顯善惡因果門
略顯三千大千門略顯唯識總攝門
略顯佛教利益門略顯佛教時會門
略顯諸宗各異門略顯因明正理門
略顯種姓差别門略顯最初發心門
略顯修行位次門略顯因圓果滿門
三界九地者是有識之宅。
五趣四生者是無明之報。
從本有苦之廛來今無安之質。
六賊恒随而求便也。
三毒常起而至迷也。
智人知而欲希出離。
賢者明而樂不入也。
既是所悲之境。
誰不思量。
亦則所度之生。
何不尋覽。
聊示小端。
望讓廣識。
總顯三界差别門。
一列名。
二釋義。
三辨相。
列名者。
一欲界。
二色界。
三無色界。
釋義者。
欲所依界欲所屬界名為欲界也。
色所依界色所屬界名為色界。
無色所依無色所屬名無色界。
問。
欲者何欲耶。
答。
此欲有二。
一段食之欲。
二淫欲之欲也。
今者此界二欲所觸二欲所惱。
故名欲界。
問。
色界之中何故名色。
答。
段·淫二欲已離亦伏。
唯有色欲。
故名色界。
問。
無色界中何名無色。
答。
色欲已離故名無色。
問。
言無色者。
若無業果色以為無色。
若無定果色亦以為無色耶。
答。
有定果色無業果色。
故名無色界。
問。
若爾定果色彼亦有。
故可言色界。
答。
既無業色故名無色。
問。
既有定色可名色界。
答。
三界依業而分為三。
故依業果得界名也。
若辨體者。
三界皆以阿賴耶識而為自體。
四種出體如常可知。
辨相者。
先辨欲界相。
次辨色界相。
後辨無色相。
辨欲界相者。
欲界總有三十六處。
謂天上有六處。
地上有十二處。
地下有十八處。
合有三十六處。
天上六處者。
一四大王衆天。
二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
四睹史多天。
五樂變化天。
六他化自在天也。
地上十二處者。
謂四大洲及八中洲也。
四大洲者。
一東毗提诃洲。
二南贍部洲。
三西瞿耶尼洲。
四北盧洲也。
八中洲者。
東毗提诃有二中洲。
南贍部洲有二中洲。
西瞿尼洲有二中洲。
北盧洲有二中洲。
合有八中洲也。
中洲名如下。
此四大洲皆有人畜。
故為别處。
從此别有五百小洲。
而或小有人。
或都無人。
或唯有鬼神。
或唯有畜生。
故不别處也。
言地下有十八處者。
從此地下有八熱地獄。
又有八寒地獄。
又有鬼趣住處。
又有阿修羅住處。
合有十八處。
如是三十六處。
總名為欲界。
問。
其四大洲。
何為安布耶。
答。
有蘇迷盧山。
古人雲須彌山。
此山縱廣正等十六萬八千由旬那。
八萬四千由旬地下入海也。
八萬四千由旬。
地上出海。
高秀峙也。
此山圍繞有七金山。
第一金山名持雙山。
第二金山名障礙山。
第三金山名馬耳山。
第四金山名善見山。
第五金山名檐木山。
第六金山名持軸山。
第七金山名尼達羅山。
第一金山高須彌山之半量也。
餘六金山次第半半而減小之也。
須彌山邊七金山外有四大洲及八中洲(名如先列)東毗提洲形如半月也。
南贍部洲形如車箱也。
西瞿耶尼彼形圓滿如滿月也。
北盧洲彼形四方也。
其四大洲及八中洲人面之形如其洲形。
問。
其四大洲其量幾何耶。
答。
東西二洲量同七千五百由旬。
南洲之量六千五百由旬。
北洲之量八千由旬。
問。
何故四洲其量不等耶。
答。
南多作惡故彼地狹。
東西少惡故其地量等。
北最無惡故地量廣。
問。
其八中洲各随四洲其名何等耶。
答。
東二中洲名為提柯及毗提柯。
此雲勝及勝身也。
南二中洲名為遮末羅及筏羅遮末羅。
此雲貓牛及勝貓牛也。
西二中洲名為舍根。
此雲谄也。
亦名唱怛羅漫裡拏。
此雲上議也。
北二中洲名為矩拉婆及憍拉婆。
此雲勝邊及有勝邊。
其名所由皆有别由。
如瑜伽鈔。
問。
如是四洲及八中洲五百小洲之中。
今我住處何洲何處耶。
答。
南洲之中有二中洲。
二中洲中遮末羅洲者。
當于日本之國也。
問。
何定為爾耶。
答。
既不大州也。
問。
何故不大小洲耶。
答。
少洲者。
或無人也。
或有非人也。
或唯空也。
謹案西域記雲。
或有唯學小乘。
如佉沙國等。
或有唯學大乘。
如瞿薩具那國等。
或有大小兼學。
如奔那伐彈那國等。
或有崇事天神不信佛法。
故自佛興以迄于今尚未建立伽藍。
如迦摩縷波國等。
又并有外道诽佛謗法害生祠天。
以此因緣多堕地獄者。
又大唐等國多有道士。
欲興自法亦謗佛法。
信不具足。
然我日本聖朝都無此類。
傾舍國封建立諸寺。
多度僧尼。
兼複大小經論及章疏等多分皆來。
所以三學之輩年年不少。
四部之徒歲歲良多。
權現聖人和光垂迹。
感應士人同塵利生也。
凡所住之地不可不知。
猶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問。
四大洲人身量壽量其限如何耶。
答。
東毗提诃人身量者自三肘半也。
準贍部人肘而量八肘也。
南贍部洲身量不定。
或量高大。
或量卑小。
自随己肘而三肘半也。
西瞿耶尼其人身量自三肘半也。
準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