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故心所有五十一耶。
答。
如一國地王唯有一臣有衆多。
此亦如是。
助成心事名為心所。
故心所多。
心王唯一。
問。
何故名為心所有法耶。
答。
以有四義名為心所也。
一者心之所有故。
二者恒依心起故。
三者與心相應故。
四者系屬心故。
是故名心所。
如王有臣人有财等。
王所有臣。
人所有财等。
問。
心所有法與彼心王為一為多耶。
答。
三宗說别。
薩婆多雲。
心與心所定異不同。
經量部雲。
心與心所定一無異。
大乘者言依世俗故說有差别。
不同經部。
依勝義故非即非離。
如日與光。
不同薩婆多。
問。
依世俗者。
心與心所定有不同。
其緣境時何等差别耶。
答。
心于所緣唯取總相。
心所于彼亦取别相。
問。
雲何總相雲何别相耶。
答。
于一青色。
心王取。
此名總想。
心所于此取彼别相。
謂一青色以為總相。
于彼總相有可意相。
有不可意相。
有俱相違相。
彼觸心所取此三相也。
于總青境亦有順相違相非二相。
彼受心所取此三相。
于青總相亦有言說因相。
彼想心所取此别相。
于青總相有正因·邪因·非二因相。
彼思心所取此三相。
彼諸心所□非所取相。
即作意所取。
心王唯取彼青總相。
心所即取總别二相。
餘諸心所與此遍行取境亦同。
問。
何故心所并取總别相耶。
答。
凡其心所助成心事。
于心王所取取彼别相而成其事。
譬如畫資依模填采。
中邊頌曰。
三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别
總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總有四難頌曰。
若識無實境則處時決定
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
一頌四句之文也。
四句之中。
初句之文牒大乘義。
第四之句不應成者正難也。
第一難雲。
若說有識無實境者。
則處決定不應成也。
何因此識有處得生。
非一切處。
顯難意者。
何因緣終南山之識。
此山處起。
餘處不生。
此及餘處境實無故。
彼立量雲。
非緣終南處。
緣此識應生(宗)執境實無故(因)如緣終南山處(喻)此言現。
若比識者非此處亦生故。
此即處處定難也。
第二難言。
何故此處有時識起。
非一切時。
即此明時定不成也。
既無實境許此識生。
何故如緣終南山處識。
于一時起。
非一切時。
餘時境俱無故。
即立量雲。
非緣終南時。
緣此識應生(宗)執無實境故(因)如緣終南時(喻)此亦難現識。
而非比識也。
此即時定難難也。
第三難雲。
若識無境有多相續。
同一處時應有見者亦不見者。
顯難意者。
今對虛空。
如眩翳人見發蠅等。
非無眩翳有此識生。
即立量難雲。
有多相續同一時間。
于一境處應定一見餘不能見(宗)執唯識故(因)如多相續同一時間于虛空華等有見不見(喻)是第三句相續不定不應成難也。
第四難雲。
若識無境。
有何因緣諸眩翳者所見發等無發等用。
餘發等物其用非無。
顯難意者。
如同病人所見發蠅。
其體都無。
作用亦無。
若境不實。
無目病人所見發等作用亦都不應成也。
立量難雲。
眩翳所見發等應有實用(宗)執無實境發等識生故(因)如餘發等(喻)是第四句作用不應成難也。
問。
見是四難皆有道理。
所立唯識悉應不成耶。
答。
今開大乘廣旨遣小乘狹難也。
總答四難即作頌曰。
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
今是一頌以三事喻釋前四難。
且答初難雲。
如夢中雖無實境。
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
非一切處。
立量質雲。
汝夢于是處見村園等。
應非處定(宗)汝許夢境非實有故(因)如餘夢中所不見處(喻)餘不見處例所見處。
比量亦爾也。
有人難雲。
是比量宗有世間自宗二相違。
今汝大乘既立處。
世間有情亦見處定。
何比量宗建汝夢于是處見有村園等應非處定耶。
答。
置汝言故簡之也。
顯此理已。
返解他難量雲。
其非夢時。
境雖無實而處亦定(宗)許境無實故(因)如夢所見(喻)此因言許。
無随一失。
答第二難雲。
即于是處或時見有村園等。
非一切時。
立量準前。
此以一喻釋處及時二種難訖。
答第三難雲。
身不決定。
猶如餓鬼見膿河等。
由惡業故所見水等或為猛火。
或謂膿河。
或謂糞尿。
或見有情執持刀杖遮捍守護。
不令得食。
故身不定。
其理極成。
問。
何稱身不定顯唯識無境耶。
答。
若境實有。
何故多相續鬼。
于同一處。
其見不同。
既知是境各心所變。
非心外境也。
即立量雲。
同于一時于一一時同于一處相續不定。
其理得成(宗)許境無實故(因)猶如餓鬼見膿河等(喻)答第四難雲。
如夢中境。
雖無實而有損失精血等用。
即立量雲。
有翳無翳所見發等有用無用。
其理亦成(宗)許無實境故(因)如夢失精等(喻)。
問。
今是解未分明如何耶。
答。
譬如夢中兩兩交會。
境雖無實。
而男有損精用女有損精用。
雖無實境而有作用。
何不成哉。
上來一頌引三種喻釋四難訖。
又一切如地獄。
同見獄卒等能為逼害事。
故四義皆成。
然則大乘妙理有門應入。
小乘疑網無劍可斷也。
問。
是獄卒等何趣有情耶。
答。
是獄卒等非有情攝。
皆悉無體。
此則惡業有情由先世業報。
妄見獄卒耳。
問。
攝有情趣者。
不何妨耶。
答。
世親二十唯識論雲。
所攝實有情趣無獄卒等。
問。
若爾者。
随所在而攝地獄趣。
亦有何妨耶。
答。
若攝地獄趣者都無受苦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