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顯最初發心門
多善言多聞熏心力有入見道。
如是見道初無漏智新熏自種。
此所熏種。
有名為習所□種姓。
問。
先修有漏多聞熏習。
所熏種子何不□□□□□假名習□。
非實種姓以有漏故。
不為佛性。
問。
此二種姓俱無漏善□□依付有漏初八耶。
答。
以有漏故不為自體。
唯以持藏名為依付耳。
問。
彼第八識。
從無始來至七地滿。
名阿賴耶從七地滿。
至十地終。
名異熱識。
何無漏種彼所持藏耶。
答。
□是有漏。
亦是異熟。
而一身主。
是界趣生正實自體□有。
生□而不間□。
故為然持。
問。
若爾彼能持識能緣彼種耶。
答。
有漏位不能緣也。
問。
何故自持而不緣之耶。
答。
能持之識唯是有漏。
所持之種唯是無漏。
有漏無漏體性既殊。
故不緣也。
問。
能持□識不能緣彼。
有非唯識。
可□心境耶。
答。
□不緣彼。
而能持□□故非□心。
問。
能持初八緣三種境。
一根及根依。
二外器世界三諸法種子。
既緣種子。
何故不緣無漏種子耶。
答。
性各别故不緣無漏。
問。
能持初八唯無記性。
所持種子滅□無記善及不善。
而同有漏同生死法故緣彼等。
無漏善法。
是□□生死法。
故不得緣之。
問。
唯識有五。
識。
自相唯識。
二識相應唯識。
三識所變唯識。
四識分位唯識。
五識實性唯識。
今無漏種。
此五種中何唯識攝耶。
答。
識自相唯識以無漏識自相種故。
亦識所變唯識以所變類故。
問。
具足如是二種種姓。
善男女人何等發心耶。
答。
洗浴清淨趣向塔寺于佛形像别于菩薩形像别發殷淨心。
策殊勝□尊重贊歎恭敬供養。
啟白。
有智有行有識。
我為法界諸衆生志求無上菩提。
所菩提無患無熱惱。
諸有起者之所□。
□尊聽許爾時有起有得善大丈夫發大悲心。
起大慈心。
令發彼心。
令修彼行。
其辭曰。
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作有情一切義利。
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發四弘願。
生死無邊我必斷群生無數我必濟。
願我無量我必修。
佛果無盡我必證。
又發十大願心。
為教化調伏一切衆生故發菩提之心。
為除□一切衆生苦聚故發菩提之心。
為與一切衆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之心。
為斷一切衆生愚癡故發菩提之心。
為與一切衆生佛智慧故發菩提之心。
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之心。
為随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之心。
為見一切佛之色身相好故發菩提之心。
為入一切佛之廣大智慧故發菩提之心。
為□現佛之十力無畏故發菩提之心。
又起十種大悲心。
觀察衆生無依無救。
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姓不調順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貧無善根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行不善法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長夜睡眠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欲縛所縛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沒生死海起大悲心觀察衆生長嬰疾苦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無善法欲起大悲心。
觀察衆生失諸佛法起大悲心。
諸修行者欲證菩提作大利益。
實先發起是菩提心是悲心。
譬如大海初有一渧能為諸實。
作住處。
最初發心亦複如是。
五乘善法□因此生。
又如世界初始漸起有為荷負諸衆生同。
此心亦爾。
能為五趣無量種類荷負依止處。
又如空界無界含容。
大菩提心亦複如是。
遍空有為皆厭□故。
如□菩提□求證故。
□□衆生□深念故。
如是如是發菩提心□為下劣一念福聚而□難□。
矧乎□多劫數發心修行利益功德哉。
問。
由有種姓具足力故發心修行。
若無種姓發如是心修如是行耶。
答。
無種姓人。
都不起心亦修行。
設值善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而不菩提因。
亦不菩薩得。
問。
以何得知。
設發此心亦修此行而不□因。
亦非正得耶。
答。
中論初四·瑜伽論三十五·菩薩地持□莊嚴論雲。
□複勤精進修行菩薩道
若先非佛性不應得□佛□
中論長行釋曰。
以先無性故。
如鐵無金性□複種種鍛練終不□金。
瑜伽論三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
雲何名持。
謂諸菩薩自乘種姓最初發心。
及以一切菩薩分法。
是為持何以故。
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為依止故。
為建立故。
有所堪能。
有大勢力。
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說彼自乘種姓。
為諸菩薩堪能性持。
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
為建立故。
于施戒六波羅蜜多福起資糧能勤修學。
是故□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加行持。
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依止。
為建立故。
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彼為所圓滿大菩薩持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
□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
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論持瑜伽意。
□□有三種持。
一種姓持。
亦名堪能性持。
二發心持。
亦名行加行。
三菩提分持。
亦名所圓滿大菩提持。
如是三持有以為因。
如是菩提有以為果。
無種姓人既□三持。
何□菩提地持經文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