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義。
十一空義。
四谛義。
八谛義。
四食義。
四緣義。
五果義。
六因義。
十因義。
十緣義。
二空義
二空者。
生空·法空。
又有二空。
謂析法空·本來空。
又複但空·不但空。
又性空·因緣空(今案。
相空真空此亦有文有義之)略章生法二空義雲。
五陰中求衆生不可得名衆生空。
求法不得名為法空(雲雲)百論破空品疏雲。
大業四年為對長安三種論師。
謂攝論·十地·地持三種師。
明二無我理及三無性為論大宗。
今立此一品正為破之○破神明人無我理。
破一已下明法無我理竟。
今言破空即是破人法二空。
豈非破二無我理耶。
此是提婆自爾。
勿咎講人(雲雲)(破空者且破執空)中論疏第一雲。
一者小乘人但得衆生空○未得法空○二者設如成實論及智度論明小乘人具得二空○但是折法明無生。
未得本性無生。
大乘即明本性無生(雲雲)二谛義雲。
小乘觀行先有法體折法入空。
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今大乘觀相待者不立法體。
諸法本來不生。
今即無滅(雲雲)大論雲(釋不共法)複次不大利根衆生為說無我。
利根衆生說諸法本來空(雲雲)成實論滅法心品雲。
若佛弟子深厭生死。
皆以見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文)小乘雖有此說。
又雲。
是人于後見五陰滅(雲雲)是故先立法體後乃見其滅。
既前立法體故不名本來空也。
但空不但空者。
涅槃疏十四雲。
大論雲。
空有二種。
一者但空。
二不但空。
聲聞所行名但空。
菩薩所行名不但空(雲雲)三論玄雲。
但空不可得空(雲雲)性空因緣空者。
是三論家要樞耳。
所以然者。
他家言經說空者。
皆是破其遍計所執。
此是遣相空理而已。
今言因緣。
諸法宛然即空。
名本來空亦名真空。
即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亦是正體智所觀依他即空。
不同遍計所執。
見因緣時。
先已遮竟。
此就法空中更有此二别。
宜須審記。
十一空義
十一空者。
出涅槃經。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
是十一也。
大品經中說十八空。
仁王亦明十二空矣。
涅槃疏十二雲。
第二别解釋十一空。
今初解内外空。
與大品十八空中内外空異。
大品内空空無六根名為内空。
故眼眼空鼻鼻空等也。
空無外六塵名為外空。
此即可解。
今此中明十一空。
具辨難解。
舊雲。
此中解釋内外空。
約衆生非衆生數判。
空無衆生數故名為内空。
空無非衆生數名外空。
今謂作此判内外空則不盡。
若空衆生數名内空者。
隻應無父母怨親中人。
那得言财物。
既言财物者。
則通非衆生數。
今明空衆生。
複取成身之急要财物等。
空此物并屬内空。
若空外山河石壁等。
此屬外空也。
今言内空而言無常樂我淨者。
此明内空中無常樂我淨等。
故言無有常樂等。
非是言常樂我淨是内空也。
是内空中難有佛性此複簡佛性。
佛性非内外故不屬内外攝也。
外空者亦複如是此釋外空。
空外山河石壁等。
而言亦複如是者。
此如内空。
若為言如是耶。
既言外空。
外空中即無有内法。
所以言如是。
若然者。
前釋内空亦應言如是空無外法。
解雲。
亦例既言内空。
内空中豈當有外法。
若有外法在内空中。
豈得名空。
為此故亦得言如是也。
内外空如是者。
如前前内外空。
空無内外法故名内外空。
前是離空。
今是合辨也。
唯有如來法僧佛性不在二空者。
明如來等四法不空故不為二空所攝○有為空是第四空。
取其二空。
并是有為空。
言第一義。
此非複第一空。
此是如來一乘名第一義。
有為空中無此第一義也。
無為空第五。
文可尋。
簡佛等四法非無為。
以其善故非無為。
如文。
小乘亦明涅槃是善。
為異虛空與非數滅無為。
今亦得并異三種無為。
涅槃是妙有故非無為也。
第六無始空。
常解無始有二種。
一雲。
無有始我者故言無始。
二者無有始。
今明隻此無始亦空。
空無此無始故言無始空。
第七性空也。
第八無所有空。
大品雲不可得空。
此中正取貧窮人為喻。
此言貧窮人者。
不取其家内無物故言空。
今取貧窮業重者四方求财畢竟不能得。
今菩薩亦爾。
推求一切法畢竟不可得故不可得空也。
第九第一義空與大品第一義空異。
彼言第一義空者。
謂涅槃為第一義。
涅槃空故名第一義空何等名為第一義者。
何故複有此文○(河西解并大師評文略之)第一義自有多種。
此中是一種明第一義。
雖無作作者而有果報也。
故前明第一義空。
未雲何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