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二

首頁
    分淺深雲單空至深也。

    大經般若空明見實相故為甚深耳。

    問。

    涅槃疏雲。

    何以得知釋空空但就涅槃佛果(乃至)若餘事明空空者。

    十住何故不見耶(雲雲)今疑。

    設就餘事。

    十住菩薩不及佛智皆爾。

    何必以此雲約涅槃佛果耶。

    答。

    于所知境有通有别。

    随于何法說因位智不能及者。

    即顯佛智獨窮了義。

    此即皆為顯佛果德耳。

    故非可疑之。

    問。

    涅槃疏解無始空雲。

    無有始我者故言無始(雲雲)雲爾意何。

    答。

    此就外道明無始。

    謂自我之前更無物故。

    雲無有始我者。

    今空無此無始故雲無始空也。

    此意明實錄我為始。

    故實是有始。

    而言無始者。

    于我前更無始者故名無始。

    如仁王疏從冥初生大。

    從世性生覺也。

    宜初者即僧佉義也。

    冥初亦名世性。

    其性常住不從他生。

    即以為始。

    準此以我常亦為身始也。

    問。

    仁王疏雲破此始故名無始空者。

    此為破始名空。

    空即無始故名無始欤。

    答。

    未詳之。

    但準涅槃疏意。

    仁王疏文略也。

    破外道始先明無始。

    今空此無始故雲無始空也。

    問。

    涅槃疏雲佛等四法非無為以其善故者。

    仁王經雲。

    佛得三無為果(雲雲)何雲并異三種無為。

    同是應善故耶。

    答。

    付涅槃妙有。

    顯佛等四法是善故。

    異小乘之三無為也。

    仁王所說佛得三無為果者。

    即不可異也。

    問。

    仁王疏雲亦應有有為無為合觀文略故也者。

    意例内外空也。

    然内外同是有為。

    易合觀故可合觀之。

    有為無為其義遙異。

    何得合觀耶(以義章意為難也)答。

    菩薩利根觀行自在也。

    何不得合觀為無為耶。

    但可言難易。

    不可言全無合觀為無為也。

    然文略者。

    應在難合觀義也。

    又于外空中。

    外六塵通有為無為。

    豈必外空為無為别觀耶。

    問。

    釋論雲。

    欲得大智慧。

    當學十八空。

    又雲。

    般若見實相滅一切觀。

    十八空則十八種觀(雲雲)爾者般若空十八空大小差别如何。

    答。

    義章雲。

    十八空者并是相空。

    非是真空○良以。

    十八非真空故。

    龍樹說為小智慧門。

    般若體寂是真空故。

    龍樹說為大智慧門(雲雲)此以破相顯實二宗空理分之也。

    中論行品疏雲。

    智度論雲。

    十八空是相待空。

    獨空是不待空。

    今偈即是破于獨空○佛說十八空為破有見。

    說獨空破于相待。

    亦是破于空見(文)中論序疏雲。

    問。

    獨空與絕待中何異。

    答。

    人多不體獨空之旨。

    但依智度論文。

    十八空是對有明空稱相待空。

    非空非有無所因待稱為獨空。

    今謂。

    蓋是一種方言。

    尋獨空意不然。

    本來畢竟無所有唯實相法性故稱為獨。

    正宗爾也。

    攝大乘雲真如獨存亦同此意。

    問。

    何故此獨作空名說耶。

    答。

    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稱為空(等文)意雲。

    先諸師但雲非空非有為獨空者。

    但是破病空之義也。

    今師意以真如法名為獨空。

    但此真如上無患累之有。

    且說為空。

    非謂無其妙用之有也。

    淨影義宗與此同也。

    然今獨空有二意。

    一者但破病空還為正觀所破。

    非究竟義。

    即中論行品所破也。

    二者真如獨存。

    且以空名說。

    即是滅觀般若大智慧門也。

    釋論九十四雲(差别品)内外空等是小空。

    畢竟空無所得空等是甚深空。

    自相空是中空。

    自相有理破故。

    而心不沒而能入甚深空中(雲雲)大品疏十雲(即釋此處也)下明菩薩用自相空者。

    論中此是中道空。

    内外等三空為小空。

    畢竟空為深空。

    此是中道空。

    有理破故。

    心不沒也。

    若諸法不空智力利令空即非理也。

    今得諸自相空名為理破也(文)意雲。

    内外等三空是淺故雲小空也。

    畢竟空乃是中道空即深空也。

    自相空是中空者。

    以自相空成畢竟空義。

    中空者即中道空也。

    當正中義也。

    謂道理是空。

    非智強令空之。

    此空是正。

    故雲中道也。

    問。

    案論文明三類空。

    謂内空等為小空畢竟空為深空。

    以自相空為其處中之空。

    謂淺深二盈之中間耳。

    而何雲論以自相空成畢竟空乃為中道之深空乎。

    謂有道理能破妄情故。

    心不沉沒。

    雖破諸法而有理存。

    理存故心不沒也。

    如是方便得入甚深空中。

    隻是入甚深空之近方便耳。

    非即甚深空也。

    故望二種為中容耳。

    答。

    疏釋既明。

    何強如此緻妄分别耶。

    甚以為無用也。

    既有理能空空不壞法故心不沒。

    既是因緣無所得中道空也。

    豈非深空耶。

    問。

    若畢竟空是中道甚深空者。

    何雲小智慧門耶。

    答。

    十八空是相待空故 總為小智慧門而于相待空中複論淺深無妨欤。

    或總相門為小智慧。

    若細窮之亦通真空。

    中道空者是真空故。

     四谛義 苦集滅道名曰四谛。

    此四名四聖谛也。

    所以名谛者。

    中論四谛品疏雲。

    二義。

    一者實是苦。

    二生不颠倒解故名谛○聖人所解故名聖谛。

    又昔有凡夫與聖人诤谛○(凡雲。

    常樂我。

    聖雲。

    無之)佛雲。

    如聖人所知。

    以聖人诤得此谛故名聖谛(雲雲)又雲。

    四谛有二種。

    一有量。

    無量(雲雲)此中且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