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微塵數苦。
集等亦然。
故涅槃經雲。
所說苦等中智所知。
分别苦等有無量種。
非謂聲聞緣覺所知。
我于彼經竟不說之(文)漸頓門雲至經文當更釋也者。
經文雲。
無有出世聞上上智。
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
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文)窟雲。
對二乘人觀有作聖谛有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
是故今明出世間上上智無有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上上智者。
二乘觀有作○對凡名上。
對觀有作之上。
明觀無作是上上智。
又菩薩智慧是出世。
佛智過彼名上上智。
如涅槃經雲。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得佛菩提○正對二乘也○一切境界于佛心内顯現故。
言無四緣漸至也。
以佛頓得四智頓見四境故也○(又有人義略之)有人言。
小乘宗有二。
次第見谛。
二一時見谛○今勝鬘詳量道理用無漸至不用有漸至○無漸至家凡有二種。
見谛道前次第見谛。
故有漸至。
見谛已去空平等頓見四谛無有漸至。
見谛道前從四念處至世第一法。
名之為上。
見谛已雲過于彼上故上上今檢佛性論。
聲聞有二種。
一利根人于一念中等觀四谛。
八十八惑一時俱斷。
皆名為見谛。
若鈍根人次第觀。
即初念見苦不見餘三谛。
但苦下四谛名為見谛。
今用前解。
以聲聞為漸見。
佛為頓見。
以聲聞多漸見谛也(文)學者一義。
佛性論意。
初念名見道。
第二念後屬思惟(雲雲)今雲。
漸次見四谛皆名見道。
十六心後屬思惟耳。
佛性論四雲。
初出世聖道所破者。
始自苦法忍初念之道能破煩惱。
名為見谛。
自此後去并屬思惟。
平等觀者有利有鈍。
若利根人于一念中則等觀四谛。
八十八惑一時俱斷。
皆名見谛。
若鈍根人于次第觀者。
則初念觀苦不見餘三谛。
但斷苦下四谛。
名為見谛。
餘未斷者皆屬思惟(文)言苦下者。
以苦為首三谛在苦谛之下故。
總雲苦下四谛也。
中論四谛品疏雲。
但四谛有二種。
一有量。
二無量。
三界苦果名苦谛。
感三界苦業煩惱名集谛。
無為涅槃名滅谛。
治此煩惱名道谛。
此有量也(乃至)次無量四谛者。
二生死為苦。
五住為集。
滅二死五住為滅。
治此五住惑真解為道谛也(雲雲)(釋名亦不通窟釋耳)問。
就無量四谛。
雲何分别常無常耶。
答。
寶窟雲。
三是無常者。
謂苦集道也。
此之三谛四義故無常。
一相異故。
二因緣故。
三本無今有故。
四已有還無故。
滅谛翻此四故名為常。
然若通就理謂之。
則四谛同入真如故。
悉名為常○宜開四句。
一苦集二谛但是無常。
二滅谛但是常。
三道亦常無常。
若是四谛中道谛。
此是因道。
故名無常。
若是佛果之道。
稱之為常(文)勝鬘經雲。
此四聖谛。
三是無常。
一是常(雲雲)窟雲。
此四者牒上無作四也(雲雲)今就此經文作解釋也。
問。
以佛果道為攝道谛。
為當何耶。
答。
不攝之也。
問。
若爾何雲道亦常亦無常。
若不攝果道。
何有常義耶。
又有何證雲不攝耶。
答。
既雲。
四谛中道是因道故名無常(雲雲)故知道谛不攝佛果。
又上文雲。
莫問大小乘。
四谛中道名為因道(乃至)道谛為因滅谛為果。
無上菩提謂果道也(雲雲)又經雲。
三是無常(雲雲)故知佛果非道谛攝也。
然四句中雲道谛亦常無常者。
道名同故。
且總為句。
以顯佛果是常。
非四谛中道也。
問。
小乘雲道谛通學無學。
何雲大小乘皆為因道耶。
又言道谛為因滅谛為果者。
約證因論之。
何嫌果位耶。
菩提涅槃相對。
以涅槃為果。
果故以菩提望涅槃亦可得名為因理。
如何雲爾耶。
答。
今經雲三是無常之意者。
以道谛為因位也。
以因義相順故。
就因位說之。
非雲爾故全無果位道谛欤(更思。
又一共滅谛可見寶窟)又更有别八谛之義。
故仁王疏中卷雲。
亦可修八法為八谛。
謂無常·苦·空·無我為四。
常·樂·我·淨為四。
故有八也。
又雲。
八谛者。
相谛。
差别說谛。
事盡谛。
無生智谛。
令入道智谛。
菩薩及成就如來智谛。
覺有為諸相續故善知生谛。
覺煩惱滅故善知盡無生谛。
此之八名與璎珞經十六谛中八名相似。
未詳所出(文)
四食義
四食者。
段觸思識也。
随喜品疏雲。
依正法念經。
畜生有三十四億種類具四食(文)論疏雲(十二因緣品)六大四食中。
識唯取有漏。
為成凡夫身牽有。
故論雲。
無漏識不立六界中。
是食說一切有漏。
為長養當來有故說于四食(文)料簡此三初雙舉六大四食簡無漏。
言為成凡夫身者。
先釋六大中識。
言牽有故者。
别釋四食中識。
言故論雲無漏識不立六界中者。
成六界識簡别義也。
是食說下成四食中識牽有義也。
四緣義
四緣者。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此四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