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十三科(附一乘義)
三歸義。
十二頭陀義。
八解脫義。
八勝處。
十一切處義。
三十七道品義。
三聚衆生義。
九道義。
三乘義。
三乘共十地義。
五菩提義。
七方便義。
三惠義。
三歸義
三歸蓋是立信之源由。
入正之洪基。
論其能歸者乃戒法之首也。
四衆五篇無不由此。
語其所歸者方三寶之體也。
萬善衆德。
悉皆攝之。
且其所歸佛法僧寶。
略有二種。
一别體三寶。
小乘所明是也。
二一體三寶。
大乘正明之也。
百論疏上雲(釋論歸敬序也)提婆初在王庭擊于論鼓。
八方論士。
一時雲集。
故先則登高座立于三寶。
謂一切諸聖中。
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
佛法最第一。
一切諸衆中。
佛僧最第一。
若能屈我。
此言斬首相謝。
破邪已後。
還于閑林。
撰以為論。
方有此歸敬○問。
此論為敬一體一寶。
為敬别體。
答○昔為破外道邪三故說三異。
今為破内學三異故明不異(雲雲)昔者小乘教。
今者大乘論已。
又疏雲。
考而言之。
實不歸于一異。
據方便用一異雙歸。
欲申正三破彼邪三故。
歸于異三。
今因異三悟于無異。
故歸不異三。
問。
雙歸一體異體。
應雙是大小乘論。
答。
今正以雙合一異乃是大乘。
又雖明大小意。
正明大故是大乘。
又一體為實異體為權(雲雲)問。
别體三寶為亦有種類耶。
答。
疏雲。
略明為二。
一翻邪三明于正三。
二治病三一切衆生皆是病人。
佛為良醫。
法為妙藥。
僧為看病人。
故衆生病愈(文)(涅槃五意)一體三寶者。
疏雲。
問。
今說一體。
指何為一耶。
答。
大意而言○正因一道清淨故名為一。
但此一道随處目之。
若依涅槃義。
則三寶皆以涅槃為體。
是以經雲。
菩薩思惟。
雲何三事與我一體。
佛自釋言。
我說三事。
即大涅槃故名一體。
若依佛性義。
則三寶皆以佛性為體。
所以經雲。
如是三歸性。
即是我之性。
若就真谛明三寶。
三寶同用真谛為體。
是以經雲。
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谛。
若就常義明三寶。
同用常為體。
是故經雲。
我亦不說佛法衆僧無有差别。
唯說常住無差别事。
若依淨名入不二法門明三寶。
皆無為相與虛空等。
即以無為為體。
此皆随義說之。
無相違背。
問。
經雲。
名一義異名異義異何者。
是一體異體耶。
答。
同一常名為有三義。
謂一體三寶也。
名義俱異。
此是異體三也(文)言名一義異者。
一往見之。
正應言義一名異也。
謂佛法僧名雖異。
而一道無二故。
而涅槃疏六雲。
隻說名為義。
說義為名○何以得知。
如此上句。
以常為一。
名佛法僧為三義。
而下句言。
佛法僧名為名異(乃至)故得答上問也(雲雲)涅槃疏八雲。
前為外道邪三故。
示别體。
正三後為别體故。
明一體三寶。
今示此三即涅槃。
他雲涅槃是法。
何得言三寶即是涅槃耶(意雲。
唯可法寶也)今涅槃何曾人法。
而具人法即是三寶。
佛性亦然也(文)又雲。
佛法三寶性無上第一尊。
正是唯今同三寶皆得第一。
昔不得。
爾皆雲階梯三寶猶如令逾蹬。
為佛最上法居次僧最在下。
今三寶即皆第一。
如百論初。
與外人擊揚。
集八方論士前登高座立三寶義。
一切衆聖中。
佛聖為第一。
一切諸法中。
佛法為第一。
一切聖衆中。
佛僧為第一(雲雲)(文)同疏五雲○若言三寶别異。
此即為異清淨三歸。
即無依處者○即異清淨三歸之處○所有禁戒皆不具足○汝歸依異體。
即不識歸依之處。
既不識歸依處。
即禁戒不具足也(他解雲。
三歸為受戒之境雲雲。
今不用此意雲所歸是境也。
何雲三歸為受戒之境哉為言)仁王教化品疏雲。
佛是佛寶。
衆是僧寶。
法是法寶。
一體三寶包含蘊畜。
稱之為藏。
無德不備故。
雲攝在其中(文)(釋佛衆法海三寶藏偈也)問。
一體三寶為唯大乘明之。
為亦通小乘耶。
答。
正為大乘。
若通論之小乘亦有。
維摩疏第五雲。
一體三寶三處辨之。
如一佛果上具三覺義為佛。
可軌名法。
和義為僧。
此通大小數論。
二者三寶皆是空。
亦通大小。
但毗昙所無。
三者一體三寶唯大乘有○涅槃經文不同。
若依涅槃義則三寶皆以涅槃為體○(佛性義真谛義常義明一體亦爾雲雲)問。
小乘毗昙明一體三寶。
無文違理。
又背大師自釋文(百論疏雲。
昔教明别體雲雲。
如上抄之)答。
小乘雖明别體三寶。
但就其中一寶。
但義說三寶多。
又雖有小分一體義。
而就大宗唯為别多。
又小乘别體為正。
一體為傍義。
次明三寶各有種類。
就佛法中有真應二身三身四身等。
又有自他二利三德四默等也。
法寶者。
百論疏上雲。
數論師雲。
有四種法寶。
一境界法。
二無為果。
三善業。
四文字智論五十一卷解發趣品雲。
法有三種。
一者無上法。
所謂涅槃。
二涅槃方便。
謂八聖道。
三者一切善語。
謂八萬法藏十二部經(文)凡論僧者。
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