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六

首頁
    法三世無礙。

    若盡知未來始證即盡。

    若爾望佛眼應無不定之聚耶。

    答。

    若望用門應有三句。

    謂一切定(為一)一切不定(為二)有定及不定(為三)若望體者。

    非定非不定(是為四句)體用合論總有四句也。

     九道義 法花疏三雲。

    通明九道。

    衆生不解。

    唯佛能解○九道者。

    六道及三乘人也(文)大論三十三雲。

    衆生九道受記者。

    所謂三乘道六趣道。

    此人經爾所阿僧祇劫當作佛(乃至)餘六道。

    亦皆後世受報(雲雲)問。

    以佛攝九道耶。

    答。

    可攝之。

    問。

    若爾何故雲九道不解。

    唯佛能解耶。

    答。

    此約迷者論九道耳。

    故雲九道衆生。

    衆生之言。

    正是對佛(若通而言。

    佛亦名衆生。

    而多以有生死者名衆生也)若總論九道者。

    三乘中佛乘因果該攝故。

    智論文明記衆生所得九道果也。

    故雲衆生九道受記。

    不雲九道衆生受記也。

    問。

    他宗雲十界。

    是舉數員。

    今言九道。

    何不足數耶。

    答。

    教迹義雲。

    九亦是其一數之員(雲雲)意以三為圓數如伊字三點故。

    又如三品煩惱。

    三各有三故。

    以九句員數故。

    佛法中多用三也。

    今九道者。

    亦是三數。

    謂三乘為上。

    三善趣為中。

    三惡趣為下。

    此三各三品故成九道也。

     三乘義 法花統略雲。

    立出世乘之大意唯有三乘(雲雲)譬喻品義疏釋長者謂子。

    若十二十。

    或至三十雲。

    求大乘者少如一十。

    求緣覺稍多如二十。

    求聲聞者轉多如三十。

    此釋出花嚴經賢首品。

    又即如此經三根人。

    上根得解者少如身子一人。

    中根稍多如四大聲聞。

    下根轉多乃至五百也(雲雲)又解三車雲。

    菩薩化世。

    聲聞從師并居人間之類故如牛羊。

    緣覺進不化世。

    退不從師。

    喻之如鹿。

    以表山林之況。

    又釋。

    羊之為狩其性遲鈍。

    譬于聲聞。

    鹿性捷疾。

    譬于緣覺。

    牛力強壯。

    門引重之遠。

    譬于菩薩。

    又解。

    羊形小譬小乘。

    鹿形處中譬中乘。

    牛形大譬菩薩乘也。

    問。

    為約三智明三車優劣。

    為約三斷耶。

    答。

    有人言。

    具約智斷優劣。

    聲聞但斷正使。

    緣覺使斷少習。

    菩薩結習俱傾。

    今謂中乘斷習。

    經論無文。

    但取智有優劣譬三車不同耳。

    今在門外者。

    門者宅也。

    立此三車同止生死之外。

    所以然者。

    三果雖異。

    或盡義同故。

    同在門外。

    又三乘人所得法。

    謂數滅無為。

    及盡無生智數。

    經雲。

    六法為聖果體。

    謂無漏五陰及數滅無為。

    并在生死外也。

    然羅漢報身實在界内。

    以人從法六。

    得名羅漢為出界。

    解人以法從人。

    人在界内。

    亦得雲羅漢在三界内也。

    若身各别。

    則内外兩屬初果。

    所得無漏。

    即非三界系法。

    例此可知也(雲雲)言三果雖異者。

    謂三乘果也。

    言初果所得無漏等者。

    就聲聞乘既明極果已。

    更論有學三果也。

    然言初果者。

    且舉極劣耳。

    初果猶非三界所攝。

    況後後果乎。

    中間二果雖亦有漏道證。

    而正論果體是無漏耳。

    言中乘斷習經論無文者。

    化城喻品統略雲。

    釋合譬中說二。

    涅槃經聲聞小涅槃。

    緣覺中涅槃為二。

    涅槃者。

    同性經明緣覺有十地。

    十地中習氣薄地。

    以根利故長斷習氣名中涅槃。

    聲聞不斷名小涅槃也(文)言長斷者。

    長者餘長也。

    既斷正使餘長斷習故言長斷也。

    問。

    義疏文雲中乘斷習經論無文。

    統略引文雲緣覺十地習氣薄地。

    若爾二處相違如何會耶。

    答。

    此是難義不能辄通。

    然有人言。

    義疏先制。

    爾時未見同性經文。

    統略後造。

    乃記既見。

    又有會雲。

    如俱舍等說。

    聲聞獨覺雖滅諸冥。

    不染無知猶未斷故(雲雲)如是等文。

    唯明世尊斷二無知。

    二乘之人未斷習氣故。

    雲中乘斷習經論無文也。

    今雲。

    經論無以斷習别于二乘。

    同性經文。

    亦非以斷習簡别聲聞也。

    花玄六雲。

    若取三車優劣義分。

    則以智為正。

    三乘智有優劣。

    同入無餘無優劣。

    二乘斷正使盡亦無優劣。

    故知。

    正取有為為正以分三車也。

    若取根本所求者。

    二乘人本為求涅槃。

    則無為為正也。

    所以然者。

    二乘畏生老病死本求涅槃故。

    正以涅槃譬車也。

    設使斷結亦為涅槃(雲雲)畏老病死求涅槃者。

    厭果患已。

    設使斷結者。

    除因患也○問。

    文中何故合羊車而取涅槃。

    合餘二車舉智慧耶。

    答。

    一者互舉也。

    二者若并雲求涅槃者。

    則三車無異。

    今欲辨三車異義故。

    後二舉智也。

    問。

    若爾可言聲聞正求涅槃。

    餘二乘不爾耶。

    答。

    義實爾也。

    若三乘人皆求涅槃為正者。

    但直取涅槃行聲聞行便足。

    但緣覺人鄙聲聞從師而智便鈍故。

    求自然惠欲得。

    利根菩薩複鄙緣覺智鈍不能化物故。

    求佛智也。

    問。

    大車雲何具為無為耶。

    答。

    下雲。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是無為文。

    又雲。

    是諸衆生脫三界者。

    悉與諸佛禅定智慧等是有為也。

    又此文若指法身衆德者。

    皆是無為。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謂果色悉與諸佛禅定等。

    謂果德也(文)言禅定智慧等是有為也者。

    且約應用故。

    下别約法身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