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故。
有淺有深故。
雜所以為遠。
道品但有定惠不雜施戒故近也(文)法華玄八雲。
今明此義可有四例。
一者六度道品是無所得故俱近。
二俱是有所得故俱遠。
三無所得六度為近。
有所得道品為遠。
四無所得道品為近。
有所得六度為遠。
今明六度為遠道品為近者。
為釋無生品經文。
經文雲。
有世間六度出世間六度。
道品但明出世不明世間。
論主解此一義故。
明六度為遠。
道品為近○六度雜有世出世故遠。
道品能是出世間故近。
問。
六度何故雜。
道品何故不雜耶。
答。
六度中明淺深。
如布施持戒忍辱等。
通于淺深可得有雜義。
道品中明定惠。
定惠深故。
于施戒就此一義故。
六度遠。
道品為近○若就大小乘一往分者。
道品是小乘行故為遠。
六度正是乘體故為近。
若就菩薩具一切行皆是無得。
悉是正行。
六度道品俱是近乘(文)涅槃疏十九雲。
若離道品不得聲聞及阿耨三菩提。
此釋論解。
道品是趣涅槃近道。
六度是遠道也(雲雲)大品廣乘品疏雲(第五卷)七科中二處與正名。
謂四正勤與八正也。
精進心義發動是錯誤與正名。
行道趣法是堕邪道故與正道也。
得四處故。
得智惠後加精進榮發。
則惠強弱。
若得如意。
則定惠均平稱行者之心故名如意足。
以得定惠均平。
無事不辨。
如行者意令滿足也。
數解。
四足為因。
此是心精進。
思惟此四故。
得定故為足也。
斷行成就者。
行于斷欲之行故得于定也。
前問雲。
勤斷二惡生善。
與二乘何異。
答。
須取前不住法不生故。
具念處等。
今雖滅惡知無所滅。
無所滅故名滅耳。
進亦爾。
問。
三科何異。
答。
惠多則說念處。
進多說正勤。
定多說如意足也。
此十二法若鈍根人心中名根。
在利根人心名力。
又根增長名力也(文)仁王疏上雲。
三十七品者。
三四·二五單七隻八。
名雖三十七。
以十法為根本。
謂信·戒·念·定·惠·精進·思惟·除·喜·舍。
十中開六合四為三十七。
開六者。
分信為二。
信根·信力。
戒分三。
正語·正業·正命。
念分為八。
四念處·念根·念力。
念覺支·正念。
精進有八。
四正勤·精進根·精進力。
精進覺支·正精進。
開定為八者。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開惠為八者。
四念處·惠根·惠力·擇法覺支·正見也(文)言三四者。
三個四也。
謂四念處等。
二五者。
二個五也。
涅槃疏十九雲。
第三明九法。
此極難解。
若有數人明十法為道品體。
成論人明九法為道品體。
然此中九法非是數人十中之九。
又非論人九法也(論人九法者。
正思為惠欤。
義章見可有此義也)然此中九法有念定惠。
是道品正體。
畢竟是道品果。
其中五法是道品因。
得此三意。
則讀此中文可解也。
前列九法次解釋。
然此中欲與不放逸。
同是道品之因。
欲親故為生因。
不放逸疏故為了因也。
若是言說佛為道品之根本修行自證者。
則欲是根本也。
淨根戒即是防五根不起惡也。
波羅提木叉即是防七枝淨根戒亦得同上。
又如數人明有斷律儀戒。
謂苦忍等見谛得無為果○迦葉言如佛所說。
畢竟者。
即是涅槃(文)又雲。
前約道品。
今約十相。
此文二科。
高則俱高。
下則俱下。
但此文中明道品是無漏。
十相通漏無漏也。
就十相或名為念。
或名為解。
或名為智。
今所以明十相通漏無漏者。
說此十相通引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是通漏無漏。
道品一種但是無漏也(文)大品随喜品疏雲(疏第七)○三道盡去入無餘時舍八正道也(雲雲)(文有五句之中是第三句也)
三聚衆生義
法花經勸發品疏雲。
聚有三種。
一者邪聚。
必入地獄。
二者正定聚。
必得解脫。
三者兩盈中間名不定聚(兩盈者。
月二滿。
二滿之間名二盈。
中間故取此為言。
言二際之中也)約位明者。
舊雲内凡夫。
性種菩薩得生空解名為定聚。
今謂十信第六不種不退信。
亦得名為定聚(雲雲)(或雲。
十信第七必為不退或雲。
十住第七住不退也)新撰疏雲。
十解種性位。
得人無我證不退位故名定聚已。
後諸位雖并是定。
但十解是無漏之初故得定名(義疏雲。
性種性者是十行。
此雲。
十解者是十住位也)問。
于佛智之境界有不定聚耶。
答。
十住毗婆沙說。
佛有四十種不共法。
其中有一名善知不定法。
由此故知。
佛眼親見衆生分别三聚。
知可度不可度也。
問。
佛以現量知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