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八

首頁
    習氣。

    若無餘習與佛何異。

    答。

    習有粗細(乃至)依地持論明。

    十地菩薩斷煩惱障習已盡。

    至佛除智障始窮。

    此經明盡據煩惱習。

    智度論雲不盡約智障未傾(文)此中有二釋。

    言習有粗細者。

    初釋意。

    四住習中。

    粗者十地盡。

    細者佛地盡。

    第二釋雲。

    依地持十地斷習者是煩惱習。

    智論雲。

    不盡者約智障。

    準此文意。

    窟中卷文。

    亦是二釋也。

    若依後釋意。

    智障者是無明住地。

    其習氣者。

    乃是無明中品細者耳。

    非是恒沙。

    若論恒沙是四住習也。

    又一義雲。

    與無明地同體惑。

    亦是恒沙攝也(如别論之)問。

    言佛地斷無明者無礙正斷欤。

    答。

    佛智但是解脫。

    非無礙正斷也。

    玄二智義雲。

    此義舊有二師。

    或言金剛心斷。

    或言佛智所斷。

    即薩波若斷。

    今明。

    大品雲。

    菩薩無礙道中行。

    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

    詳此文意。

    無礙解脫俱有斷不斷義。

    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

    即無礙正斷解脫出居累外故解脫不斷。

    故雲佛在解脫道中行無一切暗也。

    若言解脫續。

    于無礙鎮前無惑之處遮未來惑不得續生。

    即有遮斷故亦名斷。

    無礙正斷故。

    得言金剛惑盡。

    未有解脫。

    遮未來惑得雲不盡。

    故盡與不盡二說不違(文)窟中雲。

    問。

    佛是無學之人。

    菩提是無學之智。

    雲何以無學人秉無學智。

    更斷煩惱耶。

     答。

    佛智斷與不斷。

    自古爰今凡有兩釋。

    一雲。

    金剛心為無礙斷佛果起證。

    即金剛心斷。

    佛果不斷故。

    大品雲。

    菩薩在無礙道中行。

    佛在解脫道中行也。

    二雲。

    金剛心無礙伏。

    佛果起即斷。

    用此文也。

    今所得者。

    撿衆經論。

    以金剛心斷。

    而此文雲果斷者。

    詺佛果解脫道起證。

    故名斷耳。

    又無明常相續。

    金剛心斷其前念佛果起。

    鎮惑無處。

    而遮後念。

    種類不生故名為斷(文)見此釋文。

    金剛心時現在無惑。

    而是有為生滅智故。

    體是妄心無明住地(甚此極難義也。

    然有案事以于此六識及心法智可習合之。

    仁王受持品疏雲。

    又雲至金剛未際一念元品已來一刹那惑在○以因對果心内帶惑等文)問。

    金剛無礙佛智解脫者。

    亦得言地前為無礙初地為解脫乎。

    玄二智雲。

    有人雲。

    亦得。

    如此小乘即苦忍之前習行未久。

    但伏非斷。

    大乘地前修行積時。

    是時能斷也。

    今謂不然。

    大小乘義乃優劣懸如來制立。

    大格相似。

    小乘即七方便伏。

    苦忍斷之。

    大乘三十心伏。

    初地斷也。

    初地中自開無礙解脫。

    無礙正斷。

    解脫遮斷如上釋也(文) 次明損生義(亦明受生)玄涅槃義雲。

    問。

    何以得知地前為分段初地已上為變易耶。

    答。

    涅槃雲。

    初地菩薩破二十五有得金剛三昧。

    若回小入大聲聞。

    從初發心受變易果報(文)窟中雲。

    若依法華論數處分明。

    文明。

    地前是凡文。

    受分段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

    即知。

    初地已去是變易生死(雲雲)仁王疏中雲。

    十信已能離三惡道(雲雲)法花論雲。

    八生一生者。

    謂諸凡夫決定能證初地。

    随力随分八生乃至一生證初地故○以離三界中分段生死。

    随分能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雲雲)(又六根清淨文)法花疏雲。

    次明八得菩提者。

    第二辨指生益○今明經論論中有二種生。

    一者應生。

    二者實生。

    如智度論釋往生品明一生菩薩及三生菩薩。

    并是應生。

    何以知。

    然住十地菩薩不受人天生。

    而今受人天生者。

    此是應生。

    今言。

    八生乃至一生者。

    以八過受人天生故得菩提。

    乃至受兜率天一生。

    當得菩提故是應生也。

    然應生有多小者。

    随緣故爾。

    亦得。

    由情理深淺斷惑輕重。

    是故應生多小也。

    次言實生者。

    如仁王經欲菩薩三十生功德。

    一地有三生。

    謂入分為初生。

    住分為中生。

    滿分為終生。

    攝大乘論地論悉有三位。

    若依此義明八生者。

    本是七地終生之人。

    聞經力故登八地始生故餘八生在。

    本是八地生之人。

    聞經力故得入八地住分餘七生在○得入滿分猶六生在○得入九地初分餘五生在○得入住分餘四生在○得入滿分餘三生在○得入十地初分餘二生在。

    本是十地初分。

    聞經得入住分餘一生在。

    本是住分。

    聞經力故得入十地滿分。

    使唯道場得成佛。

    蓋是一方次第悟作此論雲。

    若超語者。

    其間無定。

    權實二生。

    正就實生以聞經得實兼故也。

    依法華論雲。

    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

    此以初地離三界分段生死。

    随分能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雲雲)新撰疏雲。

    由來作損生解如仁王攝論等。

    十地各各三心○明此菩薩是七地滿心之人。

    有無明住地煩惱分為九品。

    則潤九生為九生緣。

    今七地終心。

    以聞經力故登八地。

    入心斷一品惑損一生。

    餘八生在(乃至十地)本是住分聞經力故斷一品惑後損一生得入十地滿分。

    便唯道場成佛。

    今以法花論為定不同向釋(雲雲)論疏下雲。

    次明非無上菩提。

    以離三界分段生死。

    明有所離也。

    以此文證。

    地前菩薩猶受分段生死。

    以定諸解也。

    有攝論師等或言。

    地前已離分段。

    無文證也。

    複證地前并是凡夫也。

    問。

    攝論雲。

    十解菩薩得人無我名為聖人。

    此論雲。

    地前是凡夫。

    雲何會通。

     答。

    依仁王璎珞及以此論。

    地前是伏忍相似聖耳。

    等即是聖也○吾初讀此論○不知三品之益。

    論數百返始乃解之(雲雲)問。

    四住煩惱習氣至第十地盡(雲雲)爾分段生死習氣亦可至第十地耶。

    答。

    仁王疏釋八地菩薩三界報形永不受之。

    文雲。

    離三界習故言永不受(雲雲)同略疏釋畢故不造新之文雲。

    初地菩薩化三途時。

    但以願力受生。

    若化人天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