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八

首頁
    。

    增用不系業。

    亦用願力受生化之(文)增用者。

    謂加用也。

    準此文意。

    初地已上亦以業力受人天生也。

    但七地上界内受生。

    唯是願力非業感也。

    又一義雲。

    地上菩薩全無分段故。

    仁王疏釋七地一生在文雲。

    地前有分段生。

    初地已上但有變易生。

    今言七地一生在者。

    借相解義(雲雲)若許地上有分段殘習者。

    何勞言借相解義哉。

    又同疏釋受持品七地住後身雲。

    三界系業分段之窮名住後身也。

    依智度論。

    先世因緣七地菩薩有肉身。

    七地聲聞地。

    聲聞肉身成道借相解義。

    故雲。

    七地有肉身也。

    智度論又雲。

    初地名法身。

    況七地是肉身。

    肉身此是變易法身肉也。

    此是一途之說不可定執。

    故華嚴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豈況七地猶是肉身(文)變易法身肉者。

    變易法身之上有似聲聞肉身得道義故。

    義說為肉耳。

    若依前義者。

    約不系業地上受人天分段。

    下文據其系業故雲不受肉身也。

    若為四住煩惱所潤為系業。

    若以願力資有漏業。

    不為四住煩惱所潤。

    設有四住習氣。

    但遠資助而已故雲不系業也。

    故約系地上即無受三界分段也。

    若依後義仁王略疏不系業可然。

    複文雲三界系業者。

    總說三界業皆名系業。

    是有漏業故。

    故淨名玄第三雲。

    二乘以三界系法為有漏。

    于三界不系法為無漏。

    是故今明以無漏業生三界外耳(雲雲)問。

    回小入大聲聞從初發心受變易果者。

    緣覺如何。

    答。

    應如聲聞。

    略故不論也。

    問。

    其聲聞者四果回小共同耶。

    答。

    前三果回心者。

    花玄略述雲。

    第三卷若下三果回心向大同直往菩薩。

    從初地受變易身也(雲雲)意雲。

    于一阿僧祇大劫猶受分段以有識結潤業受生故也。

    問。

    若離二界滿後回心者。

    唯于無色界經一阿僧祇餘劫耶。

     答。

    難知。

    或應言。

    回心向大複漸進入勝位。

    以願力資助。

    雖一界或通生三界。

    或以三界煩惱殘習願力資助。

    俱受三界生也(更思) 次明退不退義。

    問。

    付位行念三不退。

    且菩薩于何位得位不退耶。

    答。

    本有二義。

    一者十信第六心。

    二者十住第七心也。

    法花疏一雲。

    今謂。

    經論不同。

    難可詳會。

    本業璎珞經雲。

    十住第六住猶退作五逆。

    況複二乘。

    而十信第六信名為不退心。

    則知。

    六信以上便是不退。

    地持論雲。

    種性菩薩或進或退則與本業大意略同。

    然多是外凡。

    第六心免位退也。

    所以知然者。

    十信中前五則是五根不立。

    第六稱不退心。

    五根既立故複得不退。

    則知。

    六心以上無有退也(文)統略二雲。

    璎珞經二文解。

    一雲。

    十信中第六信名不退心免于位退。

    次文雲。

    十住第六住猶退。

    第七住不退(文)問。

    且璎珞經六住退文如何說耶。

    答。

    本業璎珞上雲。

    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惡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惡中(文)問。

    地持或進或退之文如何。

    答。

    地持第三雲。

    無種性處人善趣成就。

    數退數進。

    有種性處。

    成就無有退失數數增進(文)是謂十住不退文也。

    第一卷雲。

    種性菩薩無善友等四法故。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若離此四法疾得菩提(取意)是謂十住猶有退文也。

    又第一雲。

    種性菩薩白淨之法不現在前。

    或生惡道(略抄)此亦有退文也。

    言多是外凡第六心免位退者。

    難有二文義是一途。

    謂唯六信免位退耳。

    言多是者。

    非是行者之中多分謂也。

    隻是義勢多分在六信不退也。

    經論既有異說不敢偏取。

    故立多言顯己不執也。

    初标難可詳會之言即此謂耳。

    法華義疏次文雲。

    又經言十信菩薩十千劫行道。

    攝大乘論明一阿僧祇劫修行而舍利弗六十劫行道六心中退者。

    此則是仰學六信猶未證六信也。

    而璎珞經六住退者。

    龍樹釋此經雲。

    欲怖地前菩薩令速入初地故雲退耳。

    其實不退(文)此意雲。

    舍利弗但是十信位中退。

    而示言六住退者是方便耳。

    疑者雲。

    六信既是不退信。

    身子何于此位退耶。

    故釋雲則是仰學十信位中第六信猶未得真十信中六信也。

    統略會雲。

    今以兩義融會。

    一約利鈍二就權實(乃至)故龍樹十住婆沙雲。

    言十住退者為怖地前菩薩(等文)權退者。

    或權人六住退。

    或信位退。

    教說是六住退。

    并是顯非實退也。

    龍樹十住論考之未得此文。

    然彼論第三卷易行品。

    菩薩亦如是。

    若于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應生大怖畏○答曰○若人發願欲求○菩提未得阿惟越緻。

    于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然(雲雲)雖有此文而不明了。

    起信論說信成就發心雲。

    或說。

    有退堕惡趣者。

    非其實退○恐怖令便發勇猛故(雲雲)應雲取二論文而合用也。

    花玄略述雲。

    回小人斷四住惑初入十住不退。

    直往未斷故退也(取意)又雲。

    六信位不退。

    今意七信不退也。

    十住斷結經說。

    身子自雲六住退。

    即十信第六心退未至七心不退(雲雲)三乘位數雲。

    十信七心以上免位退。

    或雲。

    六心以上是不退也(雲雲)外凡十信第七心不退有本文耶。

    亦有也。

    維摩疏一雲。

    一位不退。

    謂不退為二乘。

    或雲外凡七心。

    或雲十住七心(文)涅槃疏十七雲。

    開善門宗雲。

    六住者。

    三十心前第六心名為六住。

    第七心即不退○今明六心是退。

    如舍利弗等并退(雲雲)(第七信不退是别一義非正意也)化城品統略雲。

    一者十住中有利根人即不退。

    二者鈍根人則退。

    十信亦爾。

    但十信據初明退不退。

    十住據終辨退不退(文)此與統略上卷二釋之初釋意。

    但文勢異耳。

    師說雲。

    示鈍有退。

    此則二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