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八

首頁
    猶一途耳。

     次明初心成佛。

    問。

    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何位發心耶。

    答。

    是初地發心也。

    大乘玄佛性義雲。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若如此者。

    初發心時即見佛性故。

    一師雲。

    涅槃所明十地應是地前。

    未得真悟菩薩故見性不明。

    而華嚴所明十地從佛智慧出。

    此是真悟菩薩故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但地論師據行位判。

    行通位别。

    涅槃辨位别義故。

    菩薩位智猶未極故。

    十地菩薩見性不明。

    九地猶未見。

    華嚴明行通義故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此中二解。

    初一師者。

    準仙光傳是興皇師也。

    又即此文引證言故一師雲也。

    複地論師解同淨影意也。

    然依一師判華嚴說是十地之初也。

    問。

    既雲為初。

    何亦雲便成正覺耶。

    若成正覺即是究竟乃非初耶。

    答。

    此望前位詺。

    此位為初之時。

    即是佛智慧故雲便成也。

    又雲。

    是階級之無階也。

    若不雲初心者失階級。

    若不雲便成者豈是無階級耶(從佛智慧出者。

    佛說十地故見大品經疏也。

    意雲。

    說所證同之義欤)問。

    淨名玄第一依涅槃經發心畢竟二無别之文雲。

    自外凡十信位皆入不二法門。

    百論序疏證十信之初得無塵想雲。

    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華嚴雲。

    初發心時即是佛故(雲雲)今何至初發心時之文雲真悟初心耶。

    答。

    涅槃經一具文雲。

    自未得度先度他(雲雲)既雲。

    自未得度故雲外凡初心也。

    但約悲願同顯不二義。

    華嚴經雲。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雲雲)(六十花嚴梵行品文也。

    此品在十住之次初發心品之前也)故知。

    其旨各異也。

    玄教迹義。

    初發心學無生習并觀。

    法華玄四。

    初發心學不二觀一念具足萬行。

    并引涅槃發心畢竟二不别之文也。

    梵行品文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文)第九卷文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者。

    第十卷文也。

    但此二文其旨可互通也。

    重牒八不疏雲。

    五十二賢聖皆就無生觀。

    内分其階級。

    初信諸法本性無生故名十信○無生妙悟了了分明故稱寂滅忍。

    即十地等覺妙覺也。

    以階級無階級唯一無生觀。

    無階級階級故有五十二位不同(文)問。

    五十二位唯一無生觀也。

    便成正覺文何雲十地之初心不雲十信初心耶。

    若除外凡者可雲初住發心也。

    故十住品次初發心品之前有此文耶。

    答。

    初發心品正明初發心位也。

    梵行品文舉所學法門謂真悟初地相也。

    問。

    賢首菩薩品所說現成佛道者是何位功德耶。

    答。

    十住初心也。

     問。

    經說十住前功德見也。

    涅槃疏七雲。

    如華嚴所明。

    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雲雲)仁王雲。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别三界苦輪海(雲雲)(以此文亦可難此前分段也)疏中卷雲。

    十善菩薩。

    即是第一頌。

    外凡夫發一念菩提心。

    破無始有輪故雲長别三界苦輪海也。

    十信雖未出三界也發大心求出三界已。

    能離三惡道。

    文總言長别也(文)準此釋文于賢首位雖具現成佛德。

    而求其功德得少三昧神通等故雲能現也。

    賢首菩薩品雲。

    其人生死永無餘寂滅一切煩惱悉○十地十種自在力。

    皆悉究竟勝解脫(雲雲)又雲。

    或有刹土無有佛。

    于彼示現成正覺○于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佛道(文)(如是等說信位功德也) 次明修行至果位時分長短(依智論攝論地持等)窟上雲○龍樹但破其行有漏六波羅蜜及百劫種相好業。

    不破其三僧祇。

    當知三僧祇此通大小乘為空數。

    通名(文)統略中雲。

    如攝論十信初心入初僧祇劫。

    地持中明種性菩薩。

    上根者入僧祇輕根者不在數中。

    此二論明位有前後。

    此二就直往人也(文)(言不在數者。

    謂不入僧祇也)攝論十一雲。

    行願行地人滿阿僧祇劫○釋曰○願樂行人○謂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雲雲)智論四雲。

    佛言。

    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

    欲度衆生。

    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

    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雲雲)問。

    此文正破三僧祇而明無量僧祇也。

    窟文何雲不破三僧祇耶。

    答。

    甚難甚難。

    且雲。

    雖大小乘同用三僧祇。

    非小乘僧祇時量小雲也。

    起信論雲。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迳三阿僧祇劫故(雲雲)花玄十雲。

    彼論(攝論也)明地地三僧祇劫。

    此據其極久者耳。

    複有超生義則不定。

    如釋迦之超彌勒等也(文)問。

    起信論雲無有超過之法。

    今文何雲有超生耶。

    答。

    一義雲。

    超生者據權。

    無超者約實也。

    一義就實亦有超生超劫超地。

    起信論雲無超過者。

    據無超三祇。

    謂雖有超而必有三祇也。

    分别功德品疏雲。

    言實生者。

    如仁王經欲菩薩三十生功德○攝大乘論地論悉有三位○蓋是一方次第悟作此論之。

    若超悟者。

    其問無爽權實二生正就實生(雲雲)窟雲。

    初一僧祇行行到初地。

    二從初地行行經一僧祇到八地。

    三從八地一僧祇行行到佛地。

    問。

    何故爾。

    答。

    初從凡至聖。

    次從功用到無功用。

    複從因到果(雲雲)問。

    取何劫量為一劫而成僧祇劫耶。

    答。

    窟上雲。

    今明經中多明水火等為三僧祇不取後大劫(六十四為大劫)為三僧祇。

    若必有文證者。

    亦宜用之。

    今言過二萬僧祇者。

    或可。

    是劫僧祇非善行僧祇。

    或可。

    是小僧祇也(雲雲)(勝鬘得記也) 次明等覺位。

    窟上雲。

    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者。

    是何位人耶。

    答。

    有人言。

    此是第十地入住滿三心外。

    更起勝進。

    金剛心中所經小劫○今謂。

    璎珞經說。

    無垢地菩薩千劫學佛威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