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八

首頁
    無常死法所随名變易死。

    此之一義大有小無。

    今所論者。

    正據第二門說聖人無漏法身為生死。

    不就神通變化為變易。

    以其雖是無漏猶是有為故名變易(雲雲)不就神通變易者。

    但簡第三耳。

    又一義雲。

    通簡第二第三。

    但取聖人所得法身念念相傳前變後易。

    謂取初義中聖人一偏耳。

    然前舉三種變易似述淨影之義。

    而于其中有取舍也。

    次就位明之也。

    問。

    聖人何位離分段耶。

    答。

    窟中雲。

    二乘未入無餘前。

    悉受分段。

    大乘中有人言。

    外凡善趣皆受分段。

    三藏所釋攝大乘及仁王經并雲。

    十行菩薩斷惑與二乘齊(三藏雲。

    十行六與二乘齊)未與二乘齊并受分段。

    有人言。

    六地猶屬分段。

    六地終心三界報盡。

    便受變易。

    正取此經證。

    有人言(四種生死義)六地受分段。

    七地(及二乘無學)受中間生死。

    八地受變易。

    有人言(但立二種生死)六地為分段。

    七地已去為變易也(已上取意略抄)申正義雲。

    今謂位義難知。

    壞生罪過。

    不可定判也。

    若依法華論。

    數處分明文。

    明地前是凡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

    即知。

    初地已去是變易生死大力菩薩也(文)(又雲。

    若依應明。

    從凡夫地未入初地。

    悉受分段。

    此用法華論意取意抄之)意即用應義也。

    義章雲。

    分段有善道惡道各有三階。

    善道分段至佛乃盡變易亦有事妄二種各有三階。

    總論二乘無學入無餘後心總生已辨種性已上并受變易。

    是故分段變易相并而受也。

    法門章雲(願曉律師) 問。

    窟數釋中何可為正。

    答。

    未受初地悉受分段。

    是可為正。

    問。

    與章相違雲何。

     答。

    章亦非無其儀。

    此且舉一故不違也(已上)玄涅槃義證初地已上方受變易。

    引涅槃經初地菩薩破二十五有文也。

    問。

    智論雲。

    七地菩薩猶有肉身(雲雲)何雲初地離分段耶。

    答。

    仁王疏雲。

    七地聲聞地聲聞肉身成道。

    借相解義。

    故雲七地有肉身也。

    智度論又雲。

    初地名法身。

    況七地肉身。

    肉身者。

    此是變易法身也(文)上來就其直往論之。

    若回小人二乘無學回心向大者。

    從初發心即受變易。

    若前三果回心之者。

    法花玄略述雲。

    同于直往從初地受變易也(雲雲)此應有别義。

    謂小乘聖人厭心強故。

    第八有等得非數滅故。

    仍本得自乘果分齊之滅受變易身。

    經一僧祇。

    然後入初地然未決之。

    應知得佛果時。

    變易生死乃盡也。

    問。

    若爾為得常身故變易盡耶。

    為無常身滅故常身方起耶。

    答。

    寶窟雲。

    問。

    要待佛果常身起無常報方無者。

    知應要待變易報起分段報方無。

    答。

    非類。

    斷分段因盡。

    而灰身滅智。

    分段報任運無變易報方起。

    如人報謝故天報起。

    不由天報起故人報謝。

    佛果法身與此非類要由解脫起。

    解脫道是法身故。

    法身起變易報方無。

    所以非類也(文)問。

    人報謝故天報起者。

    如人報謝生四惡趣時。

    亦應天報起。

    而不爾故知。

    如人自人生天時。

    但是天報起故人報謝也。

    答。

    此就有生天順生業者說。

    如人雖有天順生業。

    若人報不滅時天報不起。

    要待人報謝天報方起。

    羅漢聖人雖有變易無漏之業。

    要待分段盡變易報方起。

    佛果不爾。

    要待常身将顯無常身漸動。

    常身起時無常身即謝故不類也。

    問。

    淨影引經雲。

    唯佛一人斷有頂種。

    即以此文證。

    天分段至佛乃盡。

    前去分段初地盡者豈不相違。

    答。

    仁王經說。

    三界外無衆生。

    嘉祥釋雲。

    分段變易二種三界外更無生死衆生可化(文)又釋二十二根不出三界。

    文雲。

    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知已根○不出四住習氣三界(文)此文雲。

    分段三界及四住習氣三界。

    故知。

    約四住習氣論變易三界也。

     次對涅槃明之。

    教迹義雲。

    問曰。

    若言常者雲何此經(般若經也)三世諸佛皆入無餘涅槃耶。

    答曰。

    非是小乘無餘涅槃。

    若依攝論大乘無餘涅槃有二種。

    一者分段因果盡名有餘。

    變易因果盡名無餘涅槃。

    二者報應二佛名有餘涅槃。

    法身名無餘涅槃也。

    又金剛般若經中。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

    是彌勒釋雲。

    大乘第一無餘涅槃也(文) 三種意生身義 三種意生身者。

    有二說也。

    一依勝鬘明三種者。

    謂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所受三種變易生死。

    二依楞伽明十地菩薩所受變易分為三種意生身也。

    且初三種者。

    寶窟中雲○辨中初言此三地者。

    此世間中三乘地。

    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

    是三乘地故。

    寶性論雲此三乘地(已上一句論文)彼三種者。

    彼三乘變易三種果(文)又雲。

    今謂。

    楞伽三種約十地分之。

    乃是明菩薩有此三種生。

    今文乃明羅漢辟支大力菩薩三乘人意生身。

    不應以楞伽為釋。

    後見林公疏同吾此釋(文)(林公者昙林師也)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

    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文)窟意雲。

    此分段世間中三種人。

    複受彼變易三種身也。

    又可雲。

    此佛法中三種人。

    受彼變易三種身也。

    此順天親佛性論文。

    彼論第二卷雲。

    三種聖人是意生身(雲雲)又法鼓經雲(下卷)意生身阿羅漢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薩(雲雲)若依淨影解雲。

    聲聞緣覺及地前菩薩為此三地。

    以地上變易為彼三種。

    此順寶性論雲(第三卷)如生染三種意生身。

    及不可思議變易生死(雲雲)此既别論三種意生身。

    及與不思議變易生死。

    故知。

    如淨影釋。

    此三及彼三合為六種。

    不以三業即為三種意生身也。

    今依嘉祥應雲三種意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