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八

首頁
    舉生相。

    變易生死舉壞相。

    道理正可雲及不思議變易死耳。

    而言生死者。

    舉生顯死也。

    總有四種。

    一者緣相謂無明地。

    因相謂無漏業。

    生相謂意生身。

    壞相謂變易死。

    此即于一變易報中分生與死。

    非是地前地上各别論也。

    又寶性論一具文雲。

    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菩薩。

    為證如來功德法身有四種障。

    何等為四。

    一者緣相(乃至)壞相者。

    謂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

    如依生緣故有老死(雲雲)此文但标三種聖人不别舉地上菩薩。

    故知。

    地上菩薩即大力菩薩也。

    又以三種意生為緣。

    即有變易死。

    故知。

    意生非唯菩薩也(若依淨影标中略不舉地上菩薩。

    生緣文且舉地上意生身耳)寶窟雲(中卷)若依舊明。

    從凡夫迳入大乘未入初地上來悉受分段死。

    此用法花論意釋○不思議變易。

    謂阿羅漢辟支佛者。

    謂二乘入無餘之後未回小入大之前。

    取此羅漢辟支佛。

    回小入大二乘有二人。

    一在界内回小心猶屬分段所攝。

    二界外回心為變易所攝。

    此二人回心入大。

    并是大力菩薩。

    大力菩薩亦有二種。

    一直往大力。

    二回小入大名為大力。

    言大力者。

    以不為業系自在受生故言大力○今謂位義難知境生罪過不可定判也。

    若依法華論數處分明。

    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

    即知。

    初地已去是變易生死大力菩薩也。

    言意生身者。

    是初地已上大力菩薩。

    彼人受生。

    無礙自在。

    如心如意名意生身。

    意有三義。

    一遍到。

    二速疾。

    三無癡。

    故雲意生身(文)問。

    直往菩薩地前一阿僧祇劫積集諸行豈非大力耶。

    二乘猶受變易。

    回小十信亦得大力福。

    直往地前何不及之耶。

    答。

    甚難。

    且可雲。

    直往菩薩為成就衆生故不取證。

    而雜分段也。

    大論九十三雲。

    問曰。

    若阿羅漢住淨佛國土受法性身。

    如是應疾得作佛。

    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

    是人若小乘因緣舍衆生舍佛道。

    又複虛言得道。

    以是因緣故。

    雖不受生死苦惱。

    于苦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

    不如直往菩薩(雲雲)今思之。

    雖回小複亦入十住乃至十回向。

    在變易土不如直往。

    在三界内成就衆生也。

    大論又雲。

    菩薩有二種。

    一者成就大力菩薩。

    二者屬因緣新發心菩薩(雲雲)屬因緣者。

    為業煩惱所攝義也。

    寶窟解大力雲。

    不為業系自在受生者可是此意耳。

    寶窟下卷解羅漢辟支大力菩薩不見如來藏雲。

    大乘法中外凡善趣亦未見得。

    據勝偏舉大力菩薩(雲雲)準此文相。

    内凡。

    三十心可是大力攝也。

    直往地前雖于佛道根利。

    而為成就衆生故不離分段。

    登地已上自在轉勝故。

    雖離分段。

    以方便力能成就衆生耳(可善思之)○次論地上三種意生身者。

    寶窟中雲。

    所言三種意生身者。

    如楞伽說。

    一三昧意生身。

    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初至五地禅度增強。

    是故說為三昧意生身。

    六七地知法無性故名覺法自性身。

    八地已上無功用行。

    任運續起名種類俱生無行作身(文)仁王疏上卷釋三地九生滅雲(變易三界各有三種意生身也)○六七二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

    八地已上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雲雲)問。

    考本經文。

    以第八地為第二覺法意生身。

    何今屬第三耶。

    淨影釋雲。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身。

    謂九地上無功用行任運轉起(雲雲)四卷楞伽第一雲。

    修行者。

    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三種身。

    大惠雲何三種樂正受意生身。

    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大惠雲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謂第八地觀察覺了知如幻等法悉無所有○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

    随入一切佛刹大衆○大惠雲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雲雲)入楞伽第四雲。

    一者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

    二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三者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何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謂菩薩摩诃薩。

    于八地中觀察覺了得諸法無相○非四大生似四大相。

    具足身份一切修行。

    得如意自在随入諸佛國土大衆○(雲雲)經自以第八地為第二意生身。

    今雲何為第三耶。

    答。

    案寶窟文雲。

    所言三種意生身者。

    如楞伽說(雲雲)又雲。

    今謂楞伽三種約十地分之○今文乃明羅漢辟支大力菩提三乘人意生身。

    不應以楞伽為釋(雲雲)故知。

    以十地分三種意生身者。

    是有人釋。

    非不用義。

    何為劬勞。

    問。

    仁王經疏分三種意生位非有人義。

    今何不用之哉。

    又寶窟文。

    但雲。

    不應以楞伽釋勝鬘耳。

    自于楞伽分别位非不用之耶。

    答。

    非不用義中。

    自有錯謬。

    于正義家都非苦也。

    又準寶窟文。

    仁王疏判位亦且取有人解也(已上一義)又一義雲。

    依仁王疏分判三種意生位。

    是取用也。

    寶窟但非以楞伽釋勝鬘耳。

    不言楞伽中三種意生配位亦非也。

    問。

    若爾與本經分位相違。

    如何會之。

    答。

    于第八地有二種義。

    若取覺了諸法無明為第二意生身。

    故經自雲。

    謂第八地若論無功用行自證法樂義。

    乃為第三種類俱生也。

     問。

    此為一地通有二義耶。

    為當分别始終二位耶。

    答。

    亦得始終分二位别。

    始屬第二終屬第三也。

    然正可雲于第八地。

    義有兩兼。

    或通屬第二。

    或通攝第三也。

     海龍王經法進疏雲。

    初二三地為三昧意生身。

    四五六地名覺法意生身。

    七地以上為種類生也。

     名教抄第八 建仁二年五月十八日。

    于東大寺塔本坊為興法利生書寫之。

     留贈後見。

    共期佛惠。

    三論末學覺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