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第十一

首頁
    千由旬如四阿修羅轉下雲雲) 又雲。

    正法念經雲。

    修羅有鬼。

    有畜。

    羅□是師子種。

    婆娑伽陀經雲。

    有鬼。

    有畜。

    有天(雲雲)(婆娑論引伽陀經。

    故雲婆娑伽陀經) 随喜功德品疏雲。

    依正法念經。

    修羅有二。

    或鬼或畜。

    故無别道。

    依伽陀經。

    修羅有鬼畜天三道所攝。

    故無别道。

    依此行則有六道(文)(依相别故開六道欤)同序品疏雲。

    婆娑雲。

    月是帝釋軍。

    前舉故。

    修羅以手障之。

    而欲食月。

    正法念經雲。

    日月沒充障。

    修羅眼令不見天衆。

    故以手障之(文)三惡趣各有幾種類乎。

    答。

    随喜品疏雲。

    智度論雲。

    三種地獄。

    謂寒熱黑三種。

    畜生地水空三種。

    鬼餓鬼食不淨鬼神鬼。

    依餘經二地獄。

    一正地獄。

    大海下二邊地獄。

    在餘山間。

    正地獄有一百三十六所也。

    依正法念經。

    畜生有三十四億種類。

    具四食。

    餓鬼有二。

    一在中人。

    二在鬼界。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

    是餓鬼國。

    種别有三十六。

    始從錐身餓鬼終至燃身餓鬼(文)問。

    菩薩化地獄事何。

    答。

    涅槃疏十七雲○菩薩入地獄。

    若化菩薩身者。

    閻羅王牛頭阿妨等即不聽入。

    猶如即時禁。

    門不許人入。

    今作若為耶。

    今明有二種。

    一者化身聽閻羅王等。

    二者化佛身即得入獄。

    彼不敢遮佛(文) (大論三十九雲。

    若以佛身入地獄者。

    則閻羅王諸鬼神不遮礙。

    是我所尊者。

    師雲。

    何可遮○是菩薩以不可思議神通力。

    破罐滅大禁制。

    獄卒放光焰之。

    令衆生樂。

    乃為說法。

    聞則受持雲雲) 涅槃疏第十雲。

    地獄中衆生以佛力火滅湯冷。

    一聞佛說即得生人中者。

    此是過去生中已曾聞。

    以破戒堕地獄故。

    今一聞即得生天人(文) 七識住義(附四識住) 維摩經佛道品疏雲。

    七識住者。

    欲界人天為一色界。

    三禅并無色三空。

    此之七識處識所樂生識所安住故名識住。

    第四禅有無想天滅識。

    五那含天求于涅槃亦滅于識。

    以有凡聖二種滅識故。

    識不樂住。

    非想天有滅盡定。

    又彼心想微。

    味念不分明。

    識不安住。

    什公雲。

    初禅中除劫初梵王及劫初小梵。

    自得合為一識住。

    劫初唯有梵王。

    未有後梵王。

    念欲有餘梵。

    餘梵爾時過會來生。

    梵王因起邪見。

    謂是己造。

    餘梵亦自謂。

    從梵王生。

    形有精粗。

    其邪想不異。

    是名異身。

    一相第二識住也。

    二禅形無優劣。

    而心有若幹。

    除入解脫種種異念。

    是名一形異相。

    是第三識住也。

    三禅形無精粗。

    心無異相。

    所謂一形一相。

    是第四識住也。

    并無色前三地。

    是名七識住也。

    什公開初禅為二。

    沒欲界之一故古舊為異(文)今疑雲。

    俱舍初禅劫初為第二識住。

    以後時與欲界人天合為初識住。

    而什解雲。

    自後合為一識住者。

    意與欲界人天合也。

    若不爾者。

    何雲合乎。

    應同俱舍等說。

    而何判之沒欲界之一耶。

    答。

    彼不舉欲界人天故。

    為此判而言合者。

    合大梵小梵為一識耳。

    淨影義記雲。

    欲界人天為一色界。

    三禅并無色。

    即與嘉祥解同也。

     涅槃疏十八釋七有雲。

    有人解。

    是七識住今明不然。

    此攝有不盡。

    無色界有非想定。

    識不住。

    色界有無想定。

    識亦不住。

    故攝有不盡○(雲雲)又有四識住。

    謂五陰中除識以餘四陰名四識住。

    十二因緣品疏。

    為對行支雲。

    問。

    五陰中行。

    四識住中行。

    此因緣中行。

    三處何異。

    答。

    五陰四識中行。

    除四陰餘一切有為法是行也○(文)四識住餘處是有漏法。

    論疏雲。

    四陰餘一切有為是行。

    不簡無漏者。

    何可尋之(且雲。

    然法數雲。

    一切謂四十四心數法。

    十四不相應等。

    皆是行故也。

    更尋之)又有九衆生居。

    前七識住上加以非想及無想天。

    今未見玄疏文(可考之)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

    仁王疏中卷雲。

    四有四惡趣梵王六欲天四禅及四空無想五淨居(文)(四有是四洲也。

    即為四。

    并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為十五也。

    四禅四空為八。

    無想為九。

    淨居為十故。

    并前十五成二十五也。

    此合五淨居為一耳。

    好體應雲。

    無想與淨居以五言濫數故也)又雲。

    二十五有三昧壞二十五有(此是菩薩得二十五三昧自離二十五有也。

    玄涅槃義引涅槃經雲。

    初地菩薩也)得無垢三昧(能破地獄有)不退三昧(破畜生有)心樂三昧(破餓鬼有)歡喜三昧(壞阿修羅)日光三昧(斷佛婆提)月光三昧(瞿耶尼)熱炎三昧(郁單曰)如幻三昧(閻浮提)一切法不動三昧(曰天王處)難伏三昧(三十三天)悅意三昧(炎摩天)青色三昧(兜率天)黃色三昧(化樂天)赤色三昧(他化自在天)白色三昧(初禅)種種三昧(大梵天)雙三昧(二禅)雷音三昧(三禅)法雨三昧(四禅)如虛空三昧(無想天)照境三昧(淨居阿那含)無礙三昧(空處)常三昧(識處)樂三昧(不用處)我三昧(斷非想有)略抄。

     四十居止處 法華譬喻品疏雲○四十居止。

    八大地獄與餓鬼畜生為十四。

    天下六欲天後為十欲界合二十。

    色界有十六處。

    無色四處。

    合四十也。

     名教抄第十一 本雲康永三年十月二十日于東大寺西室僧房如意房書寫之畢。

    三論末學信藝。

     建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于東大寺為興法利生緻奉寫了。

    東南院三論宗學者沙門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以此本交點了。

    東大寺住三論宗英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