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第三方言約平道門。
本來不生故。
不生破病(此中有異等者。
第一第二不同也)又雲。
第一方言。
破性外道八迷。
破性明中。
但出諸師計者。
法師計亦有性義。
亦雲正破外。
傍破内故。
出諸師計(雲雲)又第二方言。
始之為顯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說中道。
又學佛教人。
作三中不成。
故堕偏病。
今對彼中義。
不成故辨二中(雲雲)。
問。
若爾于學教人前。
第一方言所破。
今第二方言所破異欤。
答。
前寬後狹。
但就大乘學者。
作三中若就偏執。
論性義者。
即為第一方言之所破。
若與之為假義者。
亦破亦收。
即為第二方言之所對也(但破其病不除其教也)。
問。
就二谛絕名義。
爾如真谛假實俱絕。
俗谛亦假實俱絕(可雲欤)答。
世谛即絕實不絕假。
真谛即絕假。
複絕實(文)又雲。
既雲假俗即四句皆絕(雲雲)。
問。
且付初義。
明俗谛絕名雲。
百是不能是。
百非不能非(雲雲)何定存假名欤。
加之真俗雖異。
無生道理遂同也。
真谛既假。
更俱絕也。
俗谛何無絕假之義欤。
答。
玄雲。
真谛雙絕。
世谛絕實。
此即漸舍明之。
二谛皆絕義。
俗谛絕實。
真谛絕假實。
第二次就平道明二谛俱絕義○既假俗即四句皆絕○假真亦爾(雲雲)既雲漸舍門。
不可以平道門為難也。
玄明世谛之是。
是不能是。
百是亦不是(雲雲)明真谛雲非但是是不能是。
非是亦不是(雲雲)意雲。
是是者。
謂性實是也。
二谛同絕之也。
非是者。
謂假名之是也。
意雲。
非之是也。
故真谛絕之。
俗谛不爾。
此即漸舍之意也。
問。
付二谛體。
且有人意。
以中道為二谛體(文)大師許之乎。
答。
今皆不然(文)故不許之也。
問。
花嚴經中。
雲一切有無法了。
非有無(文)般若經中。
雲于第一義中。
常照二谛(文)地持論中。
雲從有無方便入非有非無(文)中論偈頌。
雲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也。
況攝嶺以來。
山門相承。
以中道為二谛體(雲雲)然何強雲今皆不然欤。
答。
玄雲。
開善亦聞此義得。
語不得意。
今意有第三谛。
彼無第三谛。
彼以理為谛。
今以教為谛。
彼以二谛為谛。
天然之理。
今明唯一實谛。
方便說二。
如唯一乘方便說三。
故言異(文)又雲。
彼解解俱是一無名無相還。
是二谛攝。
此是開善所用(雲雲)問。
唯一實谛方便說二(雲雲)爾一實者。
為即二谛中一為當何乎。
答。
玄雲。
今意有第三谛(文)問。
論雲。
諸佛常依二谛說法(文)若二谛外在第三谛者。
豈不違本論文乎。
加之舉一乘真實。
三乘方便。
為顯然一乘即三中之大也。
準知一實谛。
方便說二。
其一實即二谛中之真谛。
相例可等。
如何可分别之乎。
答。
有四重二谛。
故不違也。
問。
教二谛其體是一可雲乎。
答。
如前言。
中道為體故是一體(等文)問。
仁王般若雲。
有無本自二解。
如牛二角。
文雲。
二谛常不即。
說于谛常自二(雲雲)答。
仁王經雲。
菩薩摩诃薩。
于第一義中。
常照二谛。
化衆生(文)但言有無本自二解如牛二角者。
是迷情之二谛。
非教二谛。
故不可以彼為難也(見二谛品衆也)問。
二谛交絡。
付中假出入義。
且單中複假相對句可有耶。
答。
交絡明出入。
有十二句(雲雲)單假單中相對。
有四句。
複假複中。
又有四句。
單假複中。
更有四句。
故成十二句耳。
更無單中複假之四句也。
問。
何無此句乎。
謂假有不有不名無雲。
即自俗谛複假入真谛單中也。
若言非無假說有不有者。
是從真谛單中。
出俗谛複假也。
真谛複假。
俗谛單中。
相望亦準之何可無此四句乎。
例如單假複中相對亦有四句乎。
加之二谛各别明時。
有複假單中之四句。
爾者如何可成此義欤。
答。
實敏僧都記雲未決也。
均正亦不明所以(雲雲)又八不義如今文。
但明十二句也。
今推之興皇相傳說也。
嘉祥均正同禀興皇師。
然二師明之既同也。
明知受興皇說也。
先德猶未決。
後生敢辨欤。
然今存一會釋者。
單假複中者義便也。
單者短複者長也。
中是體也。
故為入假是用故為出。
若爾于體明義可長。
于用明義。
乃短是義便也。
若于假用明複義。
于中道辨單義者。
義乃不便。
若中假俱單中假。
并複亦可然也。
若有單複長短之不同時。
不可雲單中複假也。
至二谛各别明時者。
彼依實義通具明之。
今依非義便。
又依義隐。
略不明之。
若互相例者。
其義可齊等也。
問。
證二谛相。
即義引涅槃經文。
爾何引其文乎。
答。
玄引大經。
雲世谛者。
即第一義。
第一義者。
即是世谛(雲雲)問。
彼經但言世谛。
即第一義谛。
不說第一義。
即世谛依之。
三卷下五卷意雲。
又涅槃經但明世谛。
即第一義谛。
不明第一義谛即世谛(文)爾何今如此引之乎。
答。
三卷章文者。
次文雲通皆得世谛。
既即第一義谛。
第一義谛。
是不即世谛。
但涅槃隻用故。
世谛即第一義谛也(文)故知今文取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