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二(二谛義短冊之上玄第一之中)

首頁
    (乃至)華嚴又雲。

    ○一切諸法語言斷。

    心行寂滅。

    如虛空。

    悉欲分别。

    真谛義。

    菩薩因此初發心○。

    即第四重立也(雲雲)以三根所入理。

    為第四重真谛可雲也。

     章雲。

    一切大乘經。

    通明空有二谛(文)意何。

     答。

    辨教意諸大乘經。

    通明空有二谛雲此文心也。

    問。

    必以空為真谛。

    以有為世谛欤。

    為當亦有以有為真谛。

    以空為谛之教乎。

    答所言空有二谛者。

    以有謂世谛。

    以空名真谛。

    故諸大乘皆以空為真谛。

    有為俗谛也。

    問泥恒法寶入門非一。

    諸經所說宗趣各異。

    所以或以空為真谛。

    或複以不空為真谛可雲也。

    是以如大品等以空言為真谛。

    其理可爾。

    至涅槃等經者。

    以妙有不空為宗旨。

    即可以此為真谛也。

    故大經雲。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雲雲)而何今偏以空為真谛。

    諸大乘經其旨一準雲乎。

    答。

    諸大乘經。

    心同以空為真谛者。

    夫諸法空寂之妙理。

    是衆聖亦眼之所照也。

    然諸衆生颠倒故。

    執以為有。

    諸大乘經皆以無所得旨。

    開真空之理。

    實其宗一準也。

    涅槃一都旨不可忽改之故。

    雲然說真實善有。

    專妙有不空者。

    且對三修比丘之昔執。

    開四德常樂之今教耳。

    重探宗極者猶在真空之妙理。

    再瑩真要者。

    遂歸無得之正觀。

    判真俗二谛之時正以空為真谛也。

    故章之此對三修比丘昔日灰身滅智。

    為無餘涅槃。

    今日妙理。

    有不空非是判于二谛(文)文心顯也。

    是故考大經旨歸。

    亦以真空為第一義。

    故經之迦毗羅城。

    空大涅槃亦空(文)既以大炎亦為空。

    是以空非為真谛耶。

    故諸大乘經皆以空為真谛也。

    問。

    所答申猶未明。

    夫以空為極者。

    蓋是大品般若之旨也。

    涅槃等教門何必同之乎。

    去來品疏。

    明三種二谛之中。

    以生死之虛妄為世谛以涅槃妙有為真谛也。

    依之略章中雲。

    大品二谛以空為真谛。

    涅槃二谛以有為真谛(文)二經明真谛。

    其旨分空有也。

    若必以空為真谛者。

    良是膠柱之謂也。

    豈非舊醫之乳乎。

    若涅槃雖明妙有。

    對三修比丘共執故。

    雲非明二谛者。

    大品明空亦對虛妄著有衆生。

    明第一義空。

    應非二谛之正意。

    何獨嫌涅槃之妙有。

    雲非二谛之旨乎。

     答。

    案正觀論意。

    凡聖相對。

    以凡夫之有雲世谛。

    舉聖人之空為真谛。

    此論是大乘通論。

    何唯為般若之一部乎。

    依之涅槃經。

    自明大涅槃之空寂。

    與般若之旨無異。

    但對三修之昔執故。

    說涅槃之妙有。

    非判二谛者。

    隻是非二谛之正意。

    是支條之傍義也。

    雲爾故非雲全非二谛。

    故去來品明三番二谛中。

    又以妙有名真谛之一意有也。

    故三卷章主。

    是支條之傍義。

    非二谛之正意(文)略章且大品涅槃。

    相對一往顯其不同耳。

    若考實義之時。

    大品涅槃二經。

    其旨無異故雲般若。

    雲佛性。

    并是第一義空之異名也。

    稱三懸四德。

    何非中道真空之着别乎。

    故不改空有二谛。

    顯諸教之一緻也。

     問。

    二智義中。

    明諸經二智各異也。

    大品明空有二智。

    法花明三。

    一之二智。

    涅槃明常無常之二智也。

    若爾二智即照二谛之差别也。

    二智既随教門異也。

    二谛何必守一途乎。

     答。

    後經雲。

    相對且顯其不同也。

    今總明大乘之宗歸故。

    不可以彼難此。

     二智義。

    雲諸大乘經通為顯道。

    道既無二。

    教豈異哉。

    但入有多門故。

    諸部差别。

    雖一經之内。

    具含五種。

    而明義傍正不同。

    三藏一教唯明事理權實未辨。

    餘門二智。

    大品以空有為正。

    餘義為傍。

    法花三一為端。

    餘皆泛辨。

    涅槃以常無常為正。

    餘悉兼明。

    問。

    疏經何故。

    有此傍正。

    答。

    有二種菩薩。

    一直往佛道。

    二回小入大。

    彼若為直往菩薩說方便。

    實惠不随三界。

    不住二乘。

    有兩健人。

    各扶一腋。

    直至佛道。

    ○不須明三乘為方便。

    一乘為真實。

    又回小入大之人。

    于般若時。

    道根未成。

    不正明三一之義(等文)此文中并有問答意耳。

     今案之。

    總論大乘實義。

    以真空為正。

    若約部别義明權實。

    各異辨正宗非一也。

    玄意以直往回小分之。

    此乃為直往顯通門。

    為回小更有異門欤。

     又二智義。

    雲如來常依二谛說法故。

    二谛名教能生二智故。

    二谛名境(雲雲)(随二智不同二谛。

    又可有異也。

    此即難也)。

     佛性義。

    雲楞伽說無我。

    為如來藏。

    涅槃說我為如來藏(雲雲)。

     楞伽第二。

    佛答大惠菩薩。

    問雲我說法。

    空為如來藏。

    不同外道(雲雲)(準如來藏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