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不同淺深。
悟悟雖異必依空除迷。
是聖教之大宗。
依之中觀論文雲。
聖人真知颠倒性空(雲雲)十地論中。
以生空法空。
分大乘小乘也。
論斷結得道。
何不依空法乎。
但至毗昙見有之文者。
是毗昙成實相對。
一往顯其不同耳。
可謂毗昙但明陰上無人之空。
未說五隐法空。
且凡法體猶殘與有觀名。
明空不盡故也。
若論其得道之實義者。
正由空觀也。
謂由四谛觀門。
證人無我之真理故也。
良以凡夫着三有。
聖人語二空。
是迷悟之大宗。
解惑之綱領也。
依之毗婆娑論中。
申論宗旨。
磨諸法之鏡。
無我之影像自然現。
如俱舍論以無我法印為宗旨也。
見空得道之謂其誠明矣(或小乘人自論見有見空。
以大乘意見。
彼者實可見空得道也。
但不如成實執也)玄雲。
(第三門二谛體)○今聖人皆見空料結。
明知空是理。
文中論縛解等疏雲。
所言解者。
毗昙之人。
見有得道。
以有解斷惑。
成實人。
見空成聖。
以空解斷惑。
大乘斷惑亦同成實。
用空解斷。
同毗昙雲何故明凡夫斷惑。
成實辨凡夫不斷。
但明伏乎。
答。
曰以毗昙見有得道。
外道亦見有。
是故斷惑。
成實見空得道。
外道不見空故。
但伏不斷(文)。
大品疏五雲。
身子問意。
上既言生即無生。
為見無生得道。
為見生得道。
此即是數論見空見有得道義也。
若作難意。
若以生法得道。
生是虛妄故。
若以無生得道。
汝上之無生無得無道。
雲何以無生得道也。
○答中明無生皆不得道。
即彈數論義也(文)(此文并非見有及見空之二宗也)。
三論玄雲。
然道實非有。
遂言見有得道。
乃是見有非見道也。
故淨名雲。
法無染若染于法。
乃是染着非求法也。
又夫見有者。
名為有見非見道○(雲雲)。
問。
見有得道者可有乎。
答。
見有得道者。
可有也。
問。
見有得道者不着。
夫大小雖異。
并以空證道。
生法雖異唯是空法也。
所以二乘依生空斷惑。
菩薩證法空成聖。
依之章文雲。
今聖人皆見空得道(文)豎者今何違道理忘現文有見有得道者成申乎。
答。
性欲非一準。
得語區分也。
或解不二中道證大果。
或依有無之用取小果。
并不壞法界共葉真理。
依之如成實者。
見空法開覺。
如毗昙人者。
依有門入道。
何必執空門。
可嫌見有得道乎。
但至玄章之文者。
雖見有得道之人。
非無得陰上無人之觀。
且依此義邊。
以破他師義也。
若論實義時。
猶有空之入門。
不異依之縛解。
疏雲毗昙之人。
見有得道等。
大智論文會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也。
若偏雲見空得道。
全嫌見有得道者。
豈不違此等文理乎。
三論玄雲。
又釋論雲。
有四種門。
一者阿毗昙門。
二者空門。
三者毗勒門。
此雲箧藏也。
四非有門。
不得般若方便。
學毗昙門則堕有見學于空門。
則堕空見學毗勒門。
則堕亦空亦有。
學非空非。
有則堕愚癡論。
若得般若心無染着。
随機适化。
通道利人。
無相違背。
而成實毗昙各執實有。
互相排斥障道。
增見皆失佛旨(文)。
法花玄第二引此說同之。
論十八雲。
○如是等種種異說。
無智問之謂為乖錯。
智者入三種法門。
觀一切佛語。
皆是實法。
不相違背何等是三。
一者[蟲*毘]勒門。
二者阿毗昙門。
三者空門○[蟲*毘]勒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時大迦旃延之所造。
佛滅度後人壽轉滅。
憶識力少不能廣誦。
諸得道入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蟲*毘]勒門論議則無窮(雲雲)又雲。
若不得般若波羅密法。
入阿毗昙門。
則堕有中。
若入空門。
則堕無中。
若入[蟲*毘]勒門。
則堕有無中(文)。
第二雲。
[蟲*毘]勒秦言。
箧藏也(雲雲)又雲[蟲*毘]勒略說。
三十二萬言。
○非阿毗昙(雲雲)。
四論玄十雲。
○俱舍論引如假施設成論。
亦雲假施設經中。
說即是彼經論也(雲雲)。
問。
論文(如上)不見非有非無門如何。
答。
為先尼梵志說之欤。
又為惡口車匿。
說離有無經等者是欤。
又讪太迦旋廷也。
呵陀迦旃延之同異可習之。
中論有無品之呵陀迦旃延經中。
佛為說正見義離有離無(文)。
章雲。
若理外凡聖。
皆是颠倒。
有所得行俱是凡夫(文)意何答。
付理内理外分别凡聖之時。
理外凡聖。
俱是颠倒。
有所得行故。
并名凡夫雲此文意也。
問。
設雖理内。
雖理外聖人。
應是隻聖人。
何乍雲聖人。
不求理外之失乎。
況若夫理外者。
何可成聖人乎。
若又許聖人者。
何還可雲凡夫乎。
答。
夫理内理外者。
分迷悟之深示得失之基也。
若葉無得之正觀者。
人法事理悉為理内。
堕有相之戲論者。
因果染淨并名理外也。
是以小乘聖者。
才雖待小乘果證。
未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