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始是初義也。
生死在前名始有其義顯也。
本者古舊之名也。
在後方成故舊義也。
意者衆生至故舊之時。
方得涅槃故。
雲本有以于衆生。
故舊之位有其涅槃法也。
或本來自性。
是性淨涅槃。
而言後者生死止息。
後方得本有涅槃名。
謂指後時涅槃。
其體是舊雲也(二義中前義葉玄文相。
可善案也)玄雲。
生死始有涅槃。
本有何異。
第一念為新。
第二念為故。
生死本有。
涅槃始有何失。
第一念為故。
第二念為新。
故生死涅槃。
皆不是本有。
皆不是始有而終。
是無始而今假名說故。
更互為本始(雲雲)。
又雲。
今約事論之如無明。
初念始起為新佛果。
後記為故。
何異先兩念相望初念為新。
後念為故。
耶亦得佛果始起。
此則名新。
無明住地已久。
此則為故。
失兩念相望。
初念名故。
後念名新。
然本始隻是新故本隻是故始隻是新(等文)即一具上文也。
言何異先兩念相望等者。
同先文已明兩念新故也。
問。
如一切衆生。
有佛性故成佛。
草木亦有佛性。
可得成佛乎。
答。
草木有佛性。
而得成佛也。
問。
迷悟相對之理。
有迷乃有覺。
依正二報之别。
有心與無心也。
若爾衆生本有迷心。
故後有覺悟之理。
草木從來無心。
何得成佛之期有耶。
設言草木有真如理。
更不得成佛之義乎。
答。
此是通門明義。
若論别門則不得然也。
玄雲。
不但凡夫無佛性。
乃至阿羅漢。
亦無佛性。
以是義故。
不但草木無佛性。
衆生亦無佛性也。
若欲明有佛性者。
不但衆生有佛性。
此是對理外無佛性。
以辨理内有佛性也○又華嚴明善财童子。
見彌勒樓觀。
即得無量法門。
豈非是觀物。
見性即得。
無量三昧。
又大集經雲。
諸佛菩薩觀。
一切諸法無非是菩提○故肇法師雲。
道遠乎哉。
即物而真聖遠乎哉。
悟之即是也○又涅槃雲。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
亦是經文。
唯識論雲。
唯識無境界。
明山河草木皆是心相。
心外無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諸法。
依正不二。
以依正不二故。
衆生有佛性。
即草木有佛性○若悟諸法。
平等不見。
依正二相。
故理實無有成不成。
相無不成。
故假言成佛。
以此義故若衆生成佛時。
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
經言一切諸法皆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菩提。
一切衆生。
皆亦應得。
此明以衆生彌勒一以無二故。
若彌勒得菩提。
一切衆生皆亦應得。
衆生既爾。
草木亦然。
故知理通故。
欲作無往不得是故。
得名大乘無礙此是通門明義也(文)(無礙法門見大乘也)次文雲若論别門者。
則不得然。
何以故明衆生有心迷故。
得有覺悟之理。
草木無心故。
不迷甯得有覺悟之義。
囑如夢則不覺以是義故。
雲衆生有佛性成佛。
草木無佛性故不成佛也。
成與不成皆是佛悟有何驚怪(文)言無不成故。
假言成佛者。
有人雲于理中無不成故。
且取無其不成佛義。
假設雲成佛。
可理實草木不成佛也。
有人雲。
假言者是中道。
假名之假也。
非假施設之假也。
意雲若論成不成相者。
皆是假名。
非約中道明之。
若望理内之通門論之草木如衆生實成佛也。
若草木成佛為假名者。
衆生成佛亦是假名耳(後義可可勝之)大經三十三雲。
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
瓦石無情之物。
難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雲雲)(淨影此名能知性也)。
窟下雲。
有如來藏必。
當作佛不同草木盡在一期故。
涅槃雲。
佛性者非如牆壁瓦石也(文)。
涅槃疏十八雲○草木無佛性。
盡在一期故斷滅等(文)。
問。
付明悉有佛性義。
且彌勒成佛時。
一切衆生皆可得菩薩乎。
答。
若彌勒得菩提。
一切衆生皆亦應得(雲雲)。
問。
正因佛性。
遍在一切。
凡聖身。
至成佛時者。
可随發心修行之次第。
任緣因佛性之有無。
而何彌勒成佛一切悉得成佛乎。
答。
玄雲。
故經雲。
一切諸法皆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菩提。
一切衆生皆亦應得。
此明以衆生彌勒一如無二故。
若彌勒得菩提。
一切衆生皆亦應得。
衆生既爾。
草木亦然(雲雲)。
問。
付理内有佛性。
理外無佛性等四句義。
引何文證之乎。
答。
引大經善根人。
有闡提人。
無等文成此義也。
問。
夫理内理外者。
以諸佛菩薩無所得悟為理内。
以凡夫二乘等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