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七(涅槃義玄第三下)

首頁
    為當于地前十行等位次第斷盡欤。

    答(雲雲)問。

    若至初地初心同時斷盡者。

    所受生有勝劣。

    煩惱相分粗細也。

    至治斷時何無前後差降欤。

    依之見一處住地。

    于十住位盡之。

    欲愛·色愛何無地前斷盡耶。

    加之論其伏位。

    十解·十行·十回向如次伏欲愛等三住地。

    斷位類之亦可有其次第也。

    若依之十行等位斷盡欲愛等者。

    雲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

    不言十行等斷盡。

    爾何可定耶。

     答。

    且可雲。

    斷盡位可雲有先後也。

    謂十解伏欲愛。

    十解終心斷之。

    十行初心即盡。

    十行終心斷。

    色愛十回向始盡。

    十回向終心斷。

    有愛方入初地盡之。

    總言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也。

    今義推之。

    伏位長斷位短也。

    惑從十解初漸斷。

    欲愛至十行始盡之也。

    然準二乘斷惑。

    不可長久起斷道也。

    故先義應勝。

    更思決之。

     問。

    菩薩何位斷盡四住煩惱耶。

    答。

    初地初心斷。

    四住地盡(雲雲)。

     問。

    二乘小聖依三生六十劫修行起小時斷道能斷盡四住煩惱。

    菩薩何遙送一阿僧祇修行方同二乘斷惑耶。

     答。

    二乘樂求疾滅欲得現滅。

    故能速起斷道也。

    菩薩不爾。

    二慧并行多修利他行。

    故任自然增進不起速疾斷道也。

    寶窟中雲。

    若爾即二乘與初地菩薩同斷四住盡(雲雲)又雲。

    若依法花論。

    數處分明。

    文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

    舍分段身方入初地(雲雲)問。

    菩薩何位斷盡四住煩惱耶。

    答。

    初地初心(雲雲)問。

    統略文雲。

    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習及無明正使(雲雲)準此釋文。

    十行第六心盡四住正使。

    七心已上方伏無明也。

    爾今文相違如何可會之耶。

     答。

    同統略上文雲。

    依真谛師意○十解即斷見谛惑伏修惑。

    至十行第六心斷修惑盡。

    與二乘齊。

    十行第七心已去伏四住習及無明(雲雲)窟中卷同之。

    故知統略下卷文且依真谛三藏說雲爾也。

    故彼文雲。

    伏斷位義不同。

    且依一途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習及無明正使(雲雲)既雲且依一途。

    知不為究竟釋也。

     問。

    宗家意地前菩薩可斷無明住地耶。

    答。

    初地已。

    上斷十重無明(雲雲)不言地前斷也。

    問。

    地前菩薩分顯法性。

    賢首位中許八相成道。

    若不斷無明住地者。

    何能如此耶。

    依之有人意。

    從初發心斷五住煩惱。

    同粗同細(雲雲)大師解義豈不恥他家贊仰耶。

     答。

    位義難知。

    憶生罪過。

    若依法花論數處分明(雲雲)(寶窟中也。

    又玄引涅槃文如次下)以初地已上為變易。

    聖人正是斷無明位也。

    又起信論雲。

    根本無明住地初地分除(雲雲)若論伏斷亦通地前。

    又四住中無明使亦名無明地者。

    十信已上亦有斷除義也(若論六重妄識者。

    前五重是習氣是恒沙。

    亦初地上斷之習之)。

     問。

    地前為分段。

    初地已上為變易(雲雲)引何文證之耶。

    答。

    玄引涅槃經雲。

    初地菩薩破二十五有得金剛三昧(文)問。

    考本經文但雲。

    無畏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離二十五有(雲雲)不言初歡喜地。

    何引不分明雲文為證據耶。

     答。

    初地菩薩離五怖畏故名無畏地。

    故知是初地也。

    加之楞伽經中說。

    初地菩薩得金剛三昧離二十五有(雲雲)今彼經雲爾欤(難雲。

    爾者宜引楞伽經。

    何引涅槃經耶。

    答。

    涅槃經無畏地明初地。

    但今以楞伽助之耳)。

     問。

    直往菩薩何位受變易身耶。

    答。

    初地已上。

     問。

    回小入大聲聞從初發心受變易生頓悟菩薩。

    何勞僧祇功方離分段身耶。

    答。

    直往菩薩者多習方便不專厭離心。

    故離分段甚遲。

    至初地始離分段。

    故其時始受變易。

    回小入大人本在小乘厭心強故不可類之。

     問回小入大菩薩從初發心受變易果(雲雲)爾者未回心已前不受之欤。

    答(雲雲)問。

    兩方若雲受之者。

    文但雲回小入大(雲雲)若為回小入大其未回心已前不受之者。

    愚法二乘入涅槃時。

    分段已盡乃生淨土。

    而其根鈍。

    至無量劫就小乘空三昧猶如醉人。

    久久方悟(方便品統略)故知未回小入大已前亦受變易。

    爾何可決之耶。

     答。

    住小乘中亦受變易。

    然文且舉一類耳。

    謂但舉回小欲對直往菩薩也。

    又舉聲聞攝緣覺。

    若但依文豈無辟支耶。

    又二乘生淨土中。

    若已回心若未回心并是回小入大之類。

    謂直往·回小二類攝機乃盡故也。

     問。

    勝鬘經中雲。

    三乘初業不愚于法(雲雲)爾此不愚法人通利鈍雲者欤。

    答。

    是利根人非是鈍根(雲雲)問。

    大乘根熟不簡根性利鈍。

    依之法花明。

    五百羅漢同悟一乘。

    大經說。

    八千俱成果實(大經指法花車也)何不愚法聲聞必雲利根人耶。

    答。

    寶窟雲。

    有二種不愚。

    一者後業不愚。

    二者初業不愚○即四依之人名為初業。

    聞一乘經回小信大○略舉始終二種。

    中間無定。

    問。

    小乘初業正據何位。

    答。

    謂小乘七方便(雲雲)(窟雲。

    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