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生死計無常既是颠倒也。
于涅槃執常等豈非颠倒耶。
答。
于颠倒有通别之不同若論通颠倒者。
生死涅槃上俱可起八倒。
今于生死起常等四倒為前倒。
于佛果起無常等執為後倒之四。
是名别颠倒。
彼颠倒品疏望正觀意廣破一切有所得執。
今且約涅槃經意生死佛果相對明前後八倒。
且依别颠倒明之也。
玄雲。
八倒者前倒者。
常樂我淨。
外道時起四倒○佛破四倒故說無常苦無我不淨。
比丘佛果上更起苦無常無我不淨更起後四倒○前倒後倒合論故有八倒○故涅槃雲。
但生死苦無常無我不淨。
佛果是常樂我淨。
破其佛果苦無常無我不淨故有八修八倒(文)又雲。
八倒者謂三倒是也○雲。
一切心了别是心倒。
一切心想像皆是想倒。
一切決了名見倒。
今所用也(文)(此當論疏所明通颠倒也。
異毗昙三倒也)颠倒品偈雲。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颠倒。
長行雲。
若着無常言是無常不名颠倒者。
說法性空中無無常。
無常無故誰為非颠倒。
餘三亦如此(文)疏雲。
此品中非但破八倒亦破外人八行。
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
乃至四句悉是倒。
則是破通倒正破四倒等。
此是破别倒(文)。
問。
内凡已上起生死四倒耶。
答。
玄雲。
外凡夫人起前四倒。
入内凡位不複起之(文)。
問。
上文雲。
若學人起八倒者。
是修道煩惱。
若羅漢起八倒者。
是界外煩惱(文)既雲學人起八倒。
亦是界内修道煩惱。
而何雲生死四倒内凡已上不複起之耶。
答。
生死四倒入内凡位更不起之者。
正就見倒論之欤。
若約想心倒或約通颠倒者。
内凡聖位亦可起之(尋雲。
忍位已上不起見惑。
暖頂猶起之。
何雲内凡不複起耶。
答。
且約總相位分欤。
又可案世上正見之文欤。
不審也)。
問。
學人所起八倒者。
為是界内見思所攝為是界外無明耶。
答。
界内思惟煩惱(見)問。
修所斷四煩惱者。
但是迷事非颠倒性。
不計常樂等相不計涅槃無常苦等。
何雲修道煩惱耶。
答。
此義未審之。
且可雲。
準成實所說作此釋欤。
可雲。
生死四倒者貪使所攝。
又六垢中憍之所攝欤。
佛果四倒慢使所攝欤。
于勝佛果謂為劣故也。
若準毗昙。
學人全不起四倒也。
又後四倒小乘不說故。
但可雲準成實意。
不可言直依彼宗也。
或直依大乘作此分别無妨難也。
問。
付六修明真俗觀何可雲之耶。
答。
玄雲。
今明。
通皆是俗皆是真(文)問。
常無常等六行皆是對治悉檀。
非第一義悉檀。
是世界悉檀攝也。
故皆可俗觀。
依之他師雲。
六修皆俗觀。
專□道理。
又無我是真理。
餘非真理。
以二無我理為聖智所證故耶。
又無常苦無我是十六聖行攝。
故可雲真觀。
其常樂我者涉世俗。
故應是俗觀。
而何今雲通皆是俗皆是真耶。
答。
玄不解其所以也。
今且可雲。
非第一義悉檀故雲通皆是俗也。
然此六修是出世道皆破颠倒。
故雲通是真觀也。
又無常·苦·無我四谛中苦谛觀。
常·樂·我者是佛果真德故雲真觀。
又常·樂·等是佛果真德。
無常·苦等即顯佛果常·樂故相從雲通皆是真也。
問。
付六修雲通皆真俗觀也。
若廣論八修時其淨不淨亦同之耶。
答(雲雲)問。
兩方有疑。
若如六修通真俗者。
不淨觀者是遠方便也。
是五停心位不淨觀觀九相等也。
何通真觀耶。
若雲不淨觀獨是俗觀者。
玄中不論不淨之真俗。
案之與六修同故耳。
若别義者何不明之耶。
答。
次上文雲。
不淨觀是遠方便(雲雲)以之可知。
唯俗觀故不辨之。
依之但就六修雲通皆是俗皆是真。
不論淨不淨良以依有此别義也。
又一義雲。
不淨觀亦與六修可同故。
雖明六修意兼八修也。
謂不淨觀亦顯佛果淨德。
為出世觀行對治淨倒。
故亦可有真觀義也。
又九想不淨觀是俗觀也。
若觀有漏是生死雜染法穢污不淨者。
應是真觀欤。
尋雲。
以不淨行何不為苦谛聖行耶。
既有淨倒。
何以不淨對治之耶。
答。
十六聖行之外不立不淨行相誠為奇。
可尋之。
且可雲。
小乘智慧微劣。
于不染污法不能觀為不淨欤。
亦無我即清淨義故欤。
問。
于菩薩位為起八倒為當如何。
答(雲雲)。
問。
兩方若起之者。
見玄論文。
唯約小乘位分别之。
更不論菩薩位分。
知菩薩不起之。
若不起之者位分淺深或有粗細。
既許起五住煩惱。
何不起四倒八倒耶。
答。
凡夫起生死四倒。
聲聞起涅槃四倒。
是且約總相粗分菩薩不執生死常樂。
亦知涅槃四德故也。
然就實細論者。
菩薩亦可起此八倒也。
大乘玄問答第七
永享十年(戊午)六月十五日誂他筆書寫畢。
三論宗英祐。
文明十一年九月三日奉修複耳。
沙門英憲(十七)